记原高炉梆剧团花脸黑头刘殿臣
2025/1/15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黑脸王”———记原高炉梆剧团花脸黑头刘殿臣文/胡贺林编辑/磐石近日来,笔者发现,无论是在县城广场、公园,还是在高炉镇社区,有一对夫妇每天早上都在舞枪弄棒健身,时不时还会唱上一段。后经了解,男的叫刘殿臣,女的叫贾芳。这对夫妻都会唱戏,特别是刘殿臣,因擅长出演戏剧中的“花脸黑头”而声名远播。为此他被人们称为“黑脸王”。吃苦练功结缘爱好刘殿臣,原籍河南睢县,是高炉镇四零居委会居民,生于年,解放后赶上了河南梆剧改革的好时机,民办公助、以团代校培养戏曲新人的春风沐浴着他的心灵,12岁被选拔到当地民营公助尚屯镇梆剧团学戏,15岁登台演出,至今已60多个春秋。他演的大都是表现忠奸斗争的征战戏、公案戏,扮演的人物大都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忠臣良将,且以包公戏为主,如《铡美案》、《铡赵王》、《铡郭槐》、《铡包勉》《打銮驾》、《下陈州》、《打龙袍》等等。剧中的老包架势摆得正、目光端的正、步子迈得正、腔口甩的正、气韵含的正。把黑头的主要特色表演得淋漓尽致。戏曲界有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殿臣对笔者说,自己这身功夫太不容易了!进了戏校,身上不知要脱掉多少层皮,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喊嗓子,踢腿、下腰、唱腔、武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刚入戏校,韧带开合度小拉不开,需要开腿,开腿极其痛苦,有时候都是含着泪忍受。腿拉不开就要趴下挨白蜡棍子打、压,实在受不了,他就把母亲给他带的干粮烙馍绑到裤腿里来减轻棍子敲打的疼痛,后来被发现了,烙馍也不能绑了,只有咬牙坚持,究竟吃了多少皮肉之苦,流了多少血汗,说也说不清。开腿之后就是开腰,开腰也是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在舞台上我们看到戏曲演员能连翻十几个筋斗的精彩表演,都是经过严酷训练而来的。春秋冬季一身汗,夏天一身水,炎热的夏季高强度的体力训练,经常会练到脱水状态。一双鞋穿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磨穿,可还是不舍得扔掉,实在没有办法就光着脚练。演出遍及大江南北刘殿臣用心用情演出,深深打动了万千观众。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剧目是《张豹抢亲》,他扮演剧中的张豹,第二天走在街上有人见了就骂他抢人家的媳妇。母亲知道了就不让他再去,他嘴上答应不去,却背着母亲又跑去了剧团,母亲拗不过他,也只好作罢。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声腔、音质都发生了变化,老师发现他有传统的“炸音腔”,适合清官、公案之类的剧目,尤为适合演花脸中的黑脸也称黑头,由此,他的戏剧人生大多与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忠臣良将包拯结缘,演出足迹遍及豫东、豫南等几个地区和安徽阜阳、临泉、界首、太和、阜南、蒙城、利辛,涡阳、亳州、淮北等城市、乡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年开始,他被多家剧团特邀作主演,在湖北的钟祥、荆州、麻城、红安、罗田、浠水、蕲春;河南信阳地区的潢川、淮滨、商城、固始、罗山、光山、淮滨、息县、新县和大别山区一演就是五年多,深受老区人民喜爱。众所周知,文革期间传统的古装戏禁演,剧团解散,刘殿臣回到家乡务农十年,十年间仍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村庄外的小河边喊嗓子练功,他对笔者说,一天不唱嗓子就发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梨园这朵奇葩重放光彩,刘殿臣又重登舞台。此时,高炉梆剧团再次兴起,各路角色齐全,唯独缺少一个黑头包公,团长谭尊法亲自出马慕名前往河南寻觅,谭尊法求贤若渴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刘殿臣这个粗犷豪爽汉子,就连谭尊法自己都没有想到,刘殿臣竟满口答应,从此高炉梆剧团有了台柱子。提升技艺奉献为民多年的演出,让刘殿臣技艺不断提升,观众对他的喜爱,使他更加奉献为民。刘殿臣饰演的包公,表演上唱重于做,唱腔高亢粗犷,常用虎音、炸音、响舌,注重喷口,举止老练稳重,重袍袖、髯口功。演出以大唱、坐站为主,“粗朴沉稳,稳重见正”,唱念做打皆精神。他能在人物情绪发生激烈变动时,在摇须、飘须、颤须等一系列贯串动作中,将预先准备好的髯口迅速换上。反复亮出青、黪、白三色髯口,使“黑须”变“黲须”,“黲须”变“白须”,充分表达人物的激愤之情。戏中的包公,是个穿蟒袍戴乌纱的黑脸官,他与布衣素食的老百姓心心相通。如奉劝驸马陈世美时唱的是:“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忠告秦香莲时唱的是:“两文银交与你,回到原郡种庄田,教你的子女把书念,……”这些“庄家语”、“白姓情”说的家常,唱得暖心,百姓们最感兴趣。《铡美案》是名家们千锤百炼的剧目,看状他看得两眼由白变青,由青变红的面部抽搐;惊天动地的三吼;“铡美”时置皇姑、国太、皇上的重压于不顾,以无畏的正气表现出的“三笑”,将包拯的刚正不阿展示的何等气派。他那粗朴沉稳的黑脸,表演的特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观众口语习俗叫他刘“黑脸”,戏称他“黑脸王”。人们都以能看上一场他主演的包公戏而津津乐道。就连周边地区的观众也络绎不绝,大有一票难求的无奈。很多人托高炉集镇周围的亲朋提前代为买票。为让慕名而来的观众能饱眼福,满足观众的渴求,尽管一天三场演出,高炉戏院张座位场场爆满,好多人只能买个站票。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爱上了高炉,高炉也给了他双喜临门的回报,一是荣任高炉梆剧团副团长,二是与演员贾芳结为夫妻,落户高炉,成为高炉的居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刘殿臣执笔对传统的《小红袍》剧本进行整理编排导演,应安徽音像出版社邀约,到阜阳大戏院演出7天,制作光碟专集16盘对外发行,畅销国内和台湾地区。直到今天,刘殿臣这个耄耋之年的刘黑脸、黑脸王的名声随着多情的岁月依然在皖北、豫东的民间心口相传。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胡贺林,企业退休干部,亳州市作协会员,涡阳县诗词学会副会长、高炉诗词分会会长,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作品常见于地方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年获安徽省首届“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