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半年光景万般气象
2022/10/16 来源:不详年上半年,信阳市广大非遗干部和传承人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跑出信阳非遗的加速度。
绽放基础保护“艳阳天”
命名并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包括罗山烙画、布艺、息县银器制作技艺等15项,信阳市级名录达到项。3月上旬,召开全市非遗工作能力提升培训会,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总结前年工作,部署全年任务。评选并命名嘉木饮茶博物馆等42个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及传习所,让民间力量成为非遗社会保护的重要抓手。新县汪河民俗非遗文化艺术展览馆盘活了民俗,留住了乡愁,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收到乡土教育。商城县成立非遗专家委员会,构建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高端专业智库,为非遗保驾护航。高质量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光山赛山玉莲工坊带动多人脱贫,潢川旺鑫空心贡面作坊带动40户农民致富。全市30多个非遗工坊发挥出非遗“雁阵效应”,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率先进行直播营销,快速打开市场销路,切实用非遗赋能实体经济,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打响宣传传播“震天雷”
线下活动常有常新,春节期间,罗山皮影戏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茶博园开展春节皮影戏展演40多场。在节假日,谷雨茶会、端午茶会和“北方佳茗”茶会等多个茶事活动接连不断,茶文化百花齐放,信阳毛尖、信阳红茶、信阳白茶、冷泡茶以及仿宋点茶等茶衍生品逆风飞扬。炒茶大赛再现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技艺。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的主题端午茶会让佳茶生韵,甜粽飘香。信阳博物馆、信阳市第三小学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匠心传承走进非遗”主题活动。南湾湖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信阳市茶文化协会联合举办“南湾湖端午茶会暨‘南湾湖杯’少儿茶诗歌朗诵大赛”,“茶”与“诗”比翼双飞。线上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许煦《中国剪纸技法》、霍豆豆《中国传统音乐》等非遗慕课的观看人次达到8万多人次,制作各类非遗(短)视频余部。肖乃宝的摄影作品《刘志千和他的皮影戏》《光山县:狮鼓制作》被CCTV9深度挖掘。信阳茶艺进入“第一届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圈。
点亮展示展演“满天星”
元宵节期间,新华书店举办“美好生活看信阳,元宵佳节游非遗”主题活动。“六一”期间,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举办“守护非遗润泽童心”主题活动,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长了见识,阔了视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掀起非遗展示展演的高潮,光山将花鼓戏、皮影戏、猴子舞、旱船舞、花挑舞及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搬到龙山湖旅游景区,又在文殊乡东岳村文化中心东岳花海景区举集中展演,用多幅摄影作品展示非遗珍贵瞬间。潢川县在谈店乡首集文化广场举行展示展演活动,颁发潢川县“信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牌匾,同步进行线上线下“潢川县非遗购物节”,1小时内卖出非遗衍生品及农特产单,价值2.1万元,让非遗转化为经济价值。信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信阳主会场系列活动于6月11日在新县启动,非遗展演、非遗摄影展、非遗衍生品售卖同步进行。固始县二里井社区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活态展演舞狮、跑驴、旱船、花挑舞、灶戏、推剧、嗨子戏、灶书等地方非遗。
架起跨界融合“彩虹桥”
顺应时代潮流,推动非遗跨界融合。推动“非遗+民宿”发展,4月下旬召开非遗主题民宿建设座谈会,让非遗之美与山村之景相融共生,表达生活美学,传递淮水温度。探索“非遗+电影”模式,拍摄皮影主题电影《有戏了》,以信阳皮影戏为背景,讲述小女孩佳佳与爷爷祖孙两代人关于皮影传承以及皮影戏班子兴衰发展的动人故事。实施“非遗+手机壳”计划,开展“手”护非遗——信阳非遗手机壳设计招募计划,招募非遗主题图案个。引导“非遗+直播”潮流,瞄准互联网直播风口,鼓励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传播者加持“非遗主播”身份,刘文新、汪文平和肖珺景等50多位非遗主播投身直播间,对准话筒,斗魂燃烧,掀起带货浪潮。打造“非遗+红色”IP,光山县打造红色题材花鼓戏《光照花山》,用非遗讲好红色故事,掀起时代新能量。
爆闪人才培养“穿云电”
开发人力资源,构建人才优势。在“河南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商城毛底布鞋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建华、茶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静入选30位候选人名单。讲好闵顺强(茶制作)、徐龙辉(银雕)、方德英(布艺)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发挥着其示范引领作用。吸纳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优秀教师,建立信阳市非遗专家委员会,汇集郭德华、王伟、段金龙等顶尖信阳非遗智库。创优人才环境,制造人设符号,打造朝晨版画、郭雨乡建、陈卉民歌等30多组个人非遗IP,让专业领跑者举旗吹号,踏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康庄大道。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提升非遗技能。5月,罗山县举办手工编织技艺培训班,吸引近50名手工艺人参加,让编织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6月,信阳市在平桥区王岗乡举办“人人持证”剪纸培训班,58位多位农村学员走进教室参加培训,经过40多个学时的专业培训顺利结业,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后备军。息县招引编织大师解修学和焦作葫芦烙画传承人柴东升等民间工艺人才,带动当地“人旺、技升、业兴”。
责编:杨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