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阳金华的古谢国,古申国都城遗址,为
2023/2/13 来源:不详据国内史学界考证,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西谢营一带就是古谢国和古申国的都城遗址。
年,古谢国遗址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谢国历史悠久。《世本,姓氏篇》记载,谢,任姓,皇帝之后。皇帝之子有十四人得姓,其中任姓建立十个国家,谢为其一。
古谢国的地域范围,大约在南阳金华至唐河苍台一带。这个古老的氏族部落,诸侯小国,历经夏商周三世,延续一千多年后,被周宣王所灭。
于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申伯受封”发生了。
周宣王为了更好地统治南方,就封自己的舅舅申伯于谢地。伯是第三等爵位,比楚国的子爵要高一级。当时,楚国的中兴之君楚熊渠已经灭掉鄂国,他的儿子开始以鄂为国都。
凡是大事,都要来点文艺的点缀,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写了一首《崧高》来记载这件事。诗文再现了申国建立的经过。节选如下:
王遣申伯,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意为:
周宣王封舅舅为申伯,派遣他到谢地,随从们都高兴地欢呼雀跃。所有周国人都惊喜,我们的安全有保证了。
申伯太了不起了,文武百官都以他为榜样。他德行美好,和善,正直,又勇敢,定能安定南方。南方淮河两岸,有未开化的部落叫淮夷,经常到中原掠夺财物。
我写的诗,含义深长美好,以赠给申伯。
一百多年后,平定了南方的楚国,开始向中原扩张。息国,申国,邓国成为横亘在它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公元前年前后,楚文王灭掉三国,把他们降格为县,奠定了经略中原的基础。
从此三个诸侯国分别变成了息县,南阳,邓州。
古谢国,古申国虽灭亡了,但谢姓保存了下来,申伯的后裔也以谢为姓。
二千多年来,谢姓也曾盛极一时,其族人在海内外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然而,他们的根脉,他们的祖籍地都来自南阳金华的东西谢庄。
暮春时节,我来到谢庄,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汉白玉大理石牌坊矗立在路边。
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式,构造奇特,上面的题字,对联寓意深远。
正面最上面坊额,上刻南国世泽四字,两边对联为:煌煌祖殿百拜吾祖如在目,岁岁蒸尝千秋子裔可拿云。蒸尝,指祭祀,拿云出自李贺的诗句“少年心事当拏云”下联意为谢氏后裔,不忘先祖之志,胸怀凌云壮志。
穿过牌坊西行,是一个很大的古谢国遗址文化广场。两边有碑刻,介绍了申伯受封,建国的过程。
广场后面矗立着一座巍峨,高大,辉煌的仿古式谢氏祠堂,祠堂前面立有威武的雄狮。
祠堂檐柱上悬挂着多幅对联,其中一幅为:煌煌名门望族薪火相传万万代,泱泱中华谢氏源远流长三千载。写尽了谢氏的历史与辉煌。
关于古谢国遗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根据《辞海》等史料记载,“古谢国,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指的应该是唐河苍台镇的谢庄。
我曾到两处实地探访,可惜,两地的祠堂都大门紧锁,只能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它们都在古谢国的地域范围之内,也许是都城变更的缘故。
现在,两地还保存有古代的碑刻或其他遗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