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朋非亲明德是坑辕涛涂的筑城计
2023/3/13 来源:不详——————————————————接上篇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年)五月,在齐桓公的号令下,齐、鲁、宋、郑、卫、曹、陈、许八个国家的国君齐聚首止(河南睢县东南),举行盟会,并特别邀请周王室太子郑前来赴会,以表达对王室的崇敬和对王太子的‘拥护’。
齐桓公花了如此大的代价,召集诸侯盟国们前来参会(光修筑给太子郑参会时居住的宫室都是个大工程),还兴冲冲地亲奉太子郑来到首止,让诸侯们朝见、礼敬太子郑,就是要向天下(以及向对自己持冷淡态度的周天子)展示齐国“尊王、守礼”的道义礼法立场,并以此对周王室将来的传承抢先占据‘拥立之功’。
但就在这一片秩序井然、尊卑有别的严肃盟会现场,因为天子周惠王的私下挑唆和‘承诺’(周惠王不忿于齐桓公以‘尊礼’的理由公开支持太子郑,而打乱了自己想要更立太子、传位给宠爱的次子王子带的易储计划),身为齐国主要盟友的郑文公,居然置郑、齐盟约于不顾,不声不响地半路逃盟、溜回郑国去了(周天子的唆使成功了),就连带来的郑国军队也顾不上带走,统统丢给了随自己赴会的郑国大夫孔叔去代为统领;这简直就是在齐桓公的脸上重重地扇了一巴掌,还是五指张开了扇的!
因此,被郑文公突然打了脸的齐桓公,在勃然大怒之下,第一时间就指挥齐军将被郑文公留在首止的郑国军队给包围监视起来,代替郑文公留下的郑大夫孔叔也被看管拘押;然后,齐桓公就准备中止会盟,立即出兵、并纠集其他盟国的军队,去讨伐背盟叛友、丢弃信义的郑国,最好是能把逃盟的郑文公给抓回首止,当着太子郑和诸侯们的面,狠狠惩处、然后(以太子的名义)剥夺他郑伯之位。
但是,在齐桓公即将发作之前,随国君前来会盟的齐国国相管仲及时出面,劝阻了齐桓公的冲动做法,并对国君详细分析了目前的情况,建议齐桓公暂时不要对郑国用兵,并放留在首止的郑国军队回国,以显示齐国的气度和大气,等完成盟会之后,再徐徐图之。
管仲进一步解释说,首止会盟是齐国所发起的,主要的目的是就是率领诸侯们拥戴王太子郑,以安定王室;现在,太子还在首止,诸侯们也都在观望齐国的下一步动作,要是不顾礼法制度,为了泄私愤而对逃盟的郑国发起军事行动的话,齐国的声望和影响力可就大大地被损害。为了齐国的威望和霸业的维护,还是将会盟按照原计划完成,至于其它的事情,可以等到会盟结束、王太子返回雒邑后,再行讨论、处置不迟。
无故中止会盟,是主盟者很大的失礼,尤其又是王太子也在场的情况下,更是对周王室的不敬;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齐桓公特地召开首止盟会的‘据道义以奉王室’目的就落空了。管仲的话说得很有道理,齐桓公听完后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于是,齐桓公忍住心中的怒火,听从了管仲的劝告,暂时对郑文公的逃盟举动不予追究,而是按照盟会的正常流程,与其它六个盟国(鲁、宋、卫、曹、陈、许)的国君一同盟誓,向周王室和太子郑表示了‘拥戴、敬奉’之意;太子郑则全程参与盟誓,观礼并监督了整个盟誓的过程。首止之盟,总算于当年秋天圆满地完成(时间也拖得太久了)。
会盟结束后,太子郑刚刚返回雒邑,齐桓公就立即调动齐国军队,准备向郑国发起进攻,并要求尚在首止、还未曾返回各自国家的诸侯们都派出军队,参与向郑国的讨伐,以惩‘郑人背盟’。
盟主既然已经发令了,诸侯们自然不会托辞反对(不然就会步郑国后尘了),于是纷纷赶回国,然后按照齐桓公的要求开始整军备战,预备参与对郑国的围攻。
可就在首止会盟结束后不久,楚国趁着齐国在主持会盟、预备攻伐郑国而无暇他顾的时机,又开始试探着向北扩展——楚令尹子文率军讨伐弦国(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光山一带,也有在息县、潢川之间的说法);弦国国君无法抵挡汹涌而来的楚军,只得弃国流亡到黄国,弦国灭亡。这也是楚国在‘召陵之盟’结束后,第一次向北扩张势力。
当时,江汉诸国大多和中原国家亲近,其中以江、黄、道、柏四国最为亲齐,也顺势成为了齐国的南方次一等盟国;而弦国又和这四国彼此有姻亲关系,因此弦国国君自恃这些关系,不去尊奉楚国,也不和楚国往来,防备松懈,总以为有事时,其他姻亲国家可以依靠;可是楚国这一次的出兵速度太快,又选择了齐国被会盟所牵制、无法及时干涉的好机会,所以弦国国君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国家就被楚国所攻灭,自己也只得狼狈地逃亡他国。
而在楚国灭弦之时,齐桓公因为还在首止给盟会收尾、并筹划伐郑,分不出精力干涉(另外弦国太远也太小,不值得齐国千里迢迢出兵干涉),于是并未派兵救援,坐视弦国灭亡。
楚国灭弦而没有遭到齐桓公的出兵干涉后,郑文公更加觉得自己听从天子的王命,疏远齐国、(预备)亲附楚国的做法更正确;以后,和楚国达成盟约时,楚人总不至于会做出要自己承担军费、又逼自己封赐土地给臣子的事情来吧。
但郑文公低估了齐桓公对自己的怨恨,以及通过伐郑而发泄怒气的报复决心,也没想到齐国的军队来得这么快——周惠王二十三年(前年)夏,经过半年的准备后,齐桓公率齐、鲁、宋、卫、曹、陈六国联军出兵伐郑,很快就包围了郑国的新城(河南新密),以惩罚郑国不参加首止会盟且半途逃盟、并有与楚国接近的‘弃盟’趋势。
注意,到达首止准备会盟的有八个国家国君,除了郑文公半途逃跑外,还有七个;但如今遵从齐桓公的命令出兵伐郑的只有五个国家(齐国不算),那少的一个国家是谁,就是许国;而许国为什么没有参与联军一起伐郑呢,这个是有原因的,后面再说。
在齐桓公亲率联军伐郑、并包围了郑国新城后,郑文公在惊慌之余,也想起了当初周天子派人和他说过的话:“抚女(汝)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有事情发生时,可以向晋国楚国求援,以安定形势。
于是,郑文公马上按照周惠王曾经说过的话,一面派军队援救新城,一面赶紧派出使者向晋国和楚国发出了求援信,请两国赶紧出兵援助郑国。
郑国向晋楚两国派出的求援使者,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晋国国君晋献公如今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几个成年的儿子不是被迫自杀就是流亡在外,晋国的政局有随时恶化的迹象(如果晋献公突然去世的话);而且,晋献公虽然和齐桓公关系不睦(也就是羡慕嫉妒齐桓公的霸主位置),但晋国更加看不起自认‘蛮夷’的楚国,要自己和楚人一起合作对付齐国,那还是算了吧。
因此,对于郑国使者的求援请求,晋献公只是不咸不淡地安慰了几句,然后便派人将郑使打发到宾舍去安顿,以后也不再接见郑使了。见无法说动晋国出兵,郑使只得怏怏地返回了郑国,向郑文公复命。
而往楚国求援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郑国出使楚国请求出兵援助的使者,正是当年出卖辕涛涂,又忽悠齐桓公成功,使自己获取了虎牢封邑的郑大夫申侯。
申侯自己本来就是楚人(或曾经出仕楚国,说法各有不同),是楚国先王楚文王的宠臣,只是因为在楚国贪婪妄为、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楚文王临死前安排申侯离开楚国,去其他国家存身;后来申侯才到了郑国,重新成为郑国的大夫。
因为有和楚国的这层关系,所以郑文公才派申侯作为求援使者,去楚国搬救兵,请楚成王出手相助(天子都嘱咐了,有事情时和楚国求援)。
但是,前面说过,在首止参盟的时候,陈宣公已经暗暗地和郑文公透露了当初齐桓公因何要执意从郑国的境内回国,还逼迫自己把虎牢封给申侯的原因,就是申侯这个小人在背后作祟;按道理来说,郑文公应该非常忌恨、厌恶申侯才对,但为什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郑文公还要重用申侯,派他前往楚国求援呢。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得知真相后的郑文公实在讨厌申侯,但又没有拿得出手的理由来惩处他,于是才给他派了个这么重要的任务,要是申侯搬不来楚国的援助,那就顺势重重惩处他;要是申侯因为之前在楚国得罪人的旧事而被楚人借机报复、扣押,甚至寻隙处置了,那也正合郑文公的心意。
再多说几句————————早在陈宣公于首止和郑文公暗中揭发申侯‘欺君求荣’之前,郑文公就对申侯已经产生怀疑和猜忌了;而让郑文公猜忌申侯这件事,也是陈国人所促成的,出手者就是曾经被申侯挖坑出卖的倒霉蛋——陈国大夫辕涛涂。
当初,在陈国因‘改道之事’向齐国低头认错、还赔偿了大量的军资物品后,被齐国拘押了几个月的辕涛涂才被齐桓公下令释放,从齐国回到了陈国。而从国君陈宣公口中得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用想也知道,辕涛涂对申侯绝对的恨之入骨。因此,才有了辕涛涂和陈宣公这对君臣的事后商议,准备寻找机会,好好地对申侯施以报复,让他承担出卖别人求取利益后果的事情。
大约从齐国被放回陈国几个月后,在陈宣公的安排下,辕涛涂以陈国使者的身份出使郑国;不过,辕涛涂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新郑拜见郑文公,而是绕了个弯,到虎牢去看望老熟人(老仇人)申侯(此时,申侯已被郑文公赐封到虎牢了)。
见到辕涛涂这个被自己坑了一把的老熟人后,申侯刚开始还有些尴尬,认为辕涛涂这次是来兴师问罪,要找自己的麻烦的;但让申侯没想到的是,辕涛涂绝口不提当初“遭出卖”的事情,而是热情得很,拉着申侯的手亲切问候,一点也没有问罪的意思。
辕涛涂的热情、亲切态度,让申侯多少有些惭愧,甚至生出内疚感来,之后也慢慢放下警惕、提防心态,用心招待辕涛涂的食宿,还带着远道而来的熟人在虎牢附近四处游览、观赏,以弥补、消除自认为对辕涛涂的‘愧疚之心’。
辕涛涂跟着申侯在虎牢城内外游览了一遍后,对申侯的这块‘上佳’封地赞不绝口,连连称好,还进一步建议申侯说:
“我觉得您得到这么好的封地后,应该加筑城池的城墙和门阙,让虎牢城更加的美观和壮观,这样您的封地在诸侯中的名声就更大了;名声大的话,您的子孙后代都会记得祖先的功业,这是留名后世的好事啊!我来替您去斡旋这件事!”
于是,辕涛涂立即向诸侯们请求支援,并亲自监工,替申侯修筑好了高大坚固的虎牢城墙(史书是这么写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诸侯会听从辕涛涂的请求,给申侯修城;也许,这里所说的诸侯,其实就是指陈国一家吧),虎牢城更加美观壮丽了。
因为这件事情,申侯对辕涛涂那是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几乎都要直接向其请罪赔礼,为当初的出卖挖坑之事郑重道歉并补偿损失了(当然,最后还是没道歉)。
在帮助申侯修筑好虎牢城、接受了申侯的千恩万谢后,辕涛涂辞别‘老熟人’,离开了虎牢城,按原定地出使计划前往郑都新郑,以陈国使者的身份去拜见郑国国君——郑文公。
而郑文公与辕涛涂的会面、谈话,以及随后申侯受命前往楚国请求援兵的事情,就在文章中再继续讲述吧。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