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刊王安石泊船瓜洲

2022/6/20 来源:不详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即公元年。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已经55岁了。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些地理上的知识。京口在什么地方呢?口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属于现在的镇江市,现在在镇江市下面,还有一个京口区,这京口位于长江南岸。瓜洲在哪呢?瓜洲属于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就是瓜洲镇啊,就在长江边上。只不过呢,他在长江北岸。钟山是哪呢?钟山就是南京的钟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也叫紫金山,钟山上呢,有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以这个诗里边,出现了三个地名,一个是位于南京的钟山,一个是从南京沿长江东下的江苏镇江和江苏扬州。只不过,京口位于长江南岸,瓜州位于长江北岸,从这个地理的方位上来讲,王安石当时应该是从南京出发,沿江东下,到达了瓜洲镇。在瓜洲镇这个地方,向南看到了江苏镇江的京口,所以他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这个瓜州啊和对岸的京口,只隔了一条长江水。那在这儿我回望钟山,那中间可隔了数重的山峦。首先从地理方位上,给大家把这首诗啊,得梳理清楚了。接下来个问题是,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在做什么?他为什么从南京出发去到瓜州,然后又回望钟山?后边还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说来就话长了,我们都知道王安石这一辈子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变法。背后支持他的人是谁呢?宋神宗,当朝的皇帝。宋神宗对他是绝对信任,所以拜王安石为宰相,请他主持变法改革。这变法呀,推进的速度特别快,持续了五年之久。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的四月份,即公元年,朝廷里面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王安石误国。神宗皇帝啊,虽然坚定不移地支持王安石改革变法,但他毕竟是一朝的国家元首,他也要考虑均衡各方的势力,均衡各方的态度。改革压力大,王安石也受不了啊,他一再地求辞职,到地方上去任官。所以就在这一年,王安石被解除了宰相的职务。所以朝廷又派吕惠卿担任了宰相,这是王安石的左右臂膀。王安石刚刚离开这宰相的位置オ十个月,吕惠卿执政不到一年,朝廷就纲纪紊乱。神宗皇帝觉得还是不行,所以果断地召王安石再次进京,主持大局,担任宰相。王安石啊,一点含糊都没有,就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就从南京赶到了开封。其实他第一次被罢黜宰相,并非真心隐退,他本心还是希望继续地推进改革变法。这首诗就是他从南京出发,向东到了瓜州,然后再向北经过大运河,进开封的时候写的这首诗。你要了解了整个过程,你就知道这首诗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息,它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概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哪,他虽然人人在往开封走,可是到了京口、到了瓜州,他还是忍不住回首去望钟山。因为王安石对南京的感情很深,他年轻的时候啊,曾经跟随自己的父亲定居在南京,后来呢又做过江宁知府。他两次罢相之后,都退居在江宁。所以这江宁啊,成了他个歇脚的地方,相当于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一边去朝廷,一边依依不舍的还回望钟山,这在后边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第三句,是最有名的。这首诗最著名的就这第三句,这第三句当中的第四个字,那是最有名,就这“绿”。“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正是春天到了。据记载,王安石在这“绿”字上下了点功夫,就他改的这手稿啊,有人收藏了。据说这手稿上啊,涂了个一塌糊涂,最开始“又到江南岸”,把这“到”字圈掉,旁边写了个批注,不好,太直接、太生硬。改了个什么字?改了ー“过”字,春风又“过”,“过”不好,有一晃而过的意思,好像留不住这春风似的,圈掉。又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这“入”啊,好像也不好。虽然解決了春风深入江南的问题,但是不太恰当,也比较抽象。最后又改为“满”,春风又满江南岸,太饱了,不含蓄……改了好多字,最后定了ー个“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又有动作,又有颜色,又有诗意。所有这些词的含义,都包含在里边。所以最后就定了这个春风又“绿”江南岸。把那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干里江岸一片新绿,这诗姿啊,变得也深沉多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啊,描写生机盎然的景象,用“绿”字,也把诗人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给表达了出来。因为春风啊,它是写实的,但是也有政治的寓意。古人特别喜欢用春风、春光、春色,来比喻皇恩。像曹植,曾经就表达皇恩,说“恩隆父母”您的恩情啊,比爹妈都更大。“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您的恩情就像春风一样,就像及时雨一样。这个地方“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想,神宗皇帝下诏恢复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表明要把改革变法推行下去。所以诗人感到所欣慰。春风又绿,这股温暖的春风,也可能是要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再有一个,这“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我们刚オ不是说了嘛,他都走到京口了,走到瓜州了,还回头望那钟山呢。其实啊,第一次罢相已经能让他感觉到朝廷里边反对变法的对立面斗争的尖锐复杂。这二次入相,他不可能没有顾虑。固然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理想,可是退居林下、吟咏性情,也未尝不是他的生活理想啊。王安石不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一位大学者,大文学家。所以这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美丽的江南,怎么可能对他没有巨大的吸引力呢?结合到最后一句来看,他是希望最好功成而身退啊!王安石这“绿”字用的固然好,可是他也不是原创,他应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像李白的诗中就说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丘为的诗说“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不过比起王安石这两句诗来讲,李白名气虽然很大,但是这一句跟王安石比还是略有逊色。最后一句,我刚才已经说了“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见这会啊,天色已晚,诗人回望既久,红日西沉,皓月出场,对钟山的依恋还在心头。希望这次改革变法获得成功,自己能够归隐山林,再次回到南京。所以我们说,这首诗啊,结合它的背景和王安石当时的心境,我们就对这首诗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说到改字改诗,推敲字句,王安石那绝对是诗人中的翘楚。他喜欢改诗,还喜欢为古人改诗。比方说谢贞有一首《春日闲居》,诗中说“风定花犹舞”,风停下来了,这花还在打转、还在跳舞呢。王安石觉得怎么可能啊,这风要是停了,这花它不就落下来了嘛?他就把这“舞”字改成“落”字。王安石,是对于诗歌创作很较真的一个人。譬如,李贺有两句特别有名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威武雄壮,色采彩斑斓,那绝对历代都认为是好诗。可王安石瞧不上,他觉得这诗有毛病,都“黑云压城城欲摧了”,怎么可能太阳突然又冒出来呢?太阳在哪?没有太阳,哪来的“甲光向日金鳞开”啊?其实啊,说是这么说,这不是写诗吗?写诗不能完全是实写,他就是那么一种表达,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就是为了让将士们的“甲光”和“黑云”相对,用这种“金鱗鳞开”和“黑云”来相对。可王安石较真,他觉得不符合实际情况。王安石对古人的诗非常苛求,对自己也很苛求。他有好朋友叫刘贡父,到他家里找他聊天谈事。当时啊,王安石正在吃饭,就让刘贡父先到书房去等他。刘贡父看到砚台底下压了一摞书稿,是王安石刚写的,拿起来看,是论兵略的。这个刘贡父啊,喜欢开玩笑,人又特別聪明,记忆力超群,把这文章看了一遍,过目不忘,就背下来了,不动声色的把书稿又压到砚台底下。等过了一会王安石吃完饭回来,俩人聊天。王安石说,老刘你最近都干嘛呢?写了什么文章没有啊?刘贡父说,也没写什么。我呀,忽然对兵略知识比较感兴趣,写了一篇论兵的文章,不过还没有写完。王安石一听,我也在写啊。很感兴趣,你的文章怎么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刘贡父不含糊,把王安石那篇稿子内容全都背出来了。王安石一听都傻了,怎么我写的每一句话他都已经写过了呢?那还有什么意义?刘贡父走了之后,王安石从砚台底下把文章拿出来,嘁哩喀喳,全给撕了。咱们现在有个词,叫“撞衫”。王安石这就叫撞文呐。但是你撞了衫,不至于回家,就把你家这衣裳就给扔了或者烧了。可王安石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撞了文,那就把这文章撕掉。我宁可没有,也不能重复。所以在他眼里啊,做任何事情都得完美。那正因为这样,所以王安石这人哪,他特别地执拗,喜欢坚持原则。比如说,王安石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他顶头上司大家都很熟悉,谁呀?包拯啊!有一次包拯请同僚喝酒,这司马光啊,他也不爱喝酒,但是上司包拯让他喝,他勉强就喝了。可是据司马光回忆,从头到尾,在座的不管能不能喝地都喝了,只有一个人没喝一口。谁呀?王安石。王安石这样的人呐,其实特别简单。原则抓在手,没商量。他只认这死理儿,当初他刚刚考中进士的时候,晏殊是当朝宰相,也是他们老乡,都是江西抚州人。所以王安石跟几位新科进士一起去拜见晏殊,晏殊特别将王安石单独留下来,称赞他品行端正,学问优秀。唉呀,我同乡之中有你这样的杰出青年,莫大的光荣!王安石听了,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示。不久之后,晏殊又请王安石吃饭,语重心长地嘱咐说:“日后你必定也能坐到我这个位置。我有两句话送给你,只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就能宽容你。”瞧,这明摆的,是晏殊这个同乡前辈,在主动跟他套近平啊。换成一般的年轻人,那还不得感激涕零,拍着胸脯表衷心。那王安石呢,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有一搭没一搭地应承着。回到旅馆,他叹了口气,说:“晏殊作为朝廷重臣,怎么能交给年轻人这些东西呢?太浅薄了。”所以我们就说啊,王安石这个人,他是个心中有原则、有价值追求的人,他认准的事儿那肯定就要做成。欧阳修,那也是文坛的宗主啊!他对王安石一直非常的欣赏,但是两人一直没有见过面。后来王安石到京城做官,俩人终于见了面。欧阳修算他的长辈啊,也是他的上司,写了一首诗赠送给他,其中有这么几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那意思是,您这诗啊,能跟李白媲美。因为李白做过翰林供奉,所以说“翰林风月三干首”;您的文章可以跟韩愈相媲美,韩愈做过吏部侍郎,所以叫“吏部文章二百年。”我老了,不中用了,后辈之中,谁能够比得过你呢?这给王安石很高的评价了。你想想,诗比李白,文比韩愈啊。王安石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没有真正读懂他,于是他回了欧阳修一首诗,其中两句非常关键:“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能达到孟子的境界,我就很满足了。我哪能跟跟韩愈比啊!可是大家想想,是韩愈的境界地位高呢,还是孟子的地位高呢?他这意思很明显,我的理想不是做韩愈这样的文学家,我是要做孟子啊!孟子是什么人?“吾养吾浩然之气”。那是圣人!所以我们说呀,这王安石的个性,通过我们今天讲的这几个小故事,你就都能感觉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个性,他才能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看似雕琢一个字,其实啊,是在雕琢一颗心。那就更不用说之前我们讲的那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了。这种心态,绝非一般人所能有!所以王安石不是一般人啊,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要做就做大事。但他这个人,却是做大事而不谋大官的人。神宗熙宁八年(年),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比诗抒发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到瓜洲时的心情。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骆宾王《在狱咏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杂诗》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渡汉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张旭《桃花溪》

贺知章《回乡偶书》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感遇其一》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七》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王翰《凉州词》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春晓》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王湾《次北固山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卢照邻《元日述怀》

孟浩然《留别王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早寒有怀》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李颀《古从军行》

李颀《送陈章甫》

李颀《送魏万之京》

李颀《古意》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琴歌》

李白《长干行》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崔颢《长干行》

崔颢《行经华阴》

崔颢《黄鹤楼》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祖咏《终南望余雪》

祖咏《望蓟门》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金昌绪《春怨》

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春宫曲》

王昌龄《长信怨》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塞下曲》

王昌龄《采莲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王维《杂诗(其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洛阳女儿行》

王维《桃源行》

王维《青溪》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送别》

王维《归嵩山作》

王维《老将行》

王维《汉江临泛》

王维《终南山》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西施咏》

王维《渭川田家》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鹿柴》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竹里馆》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相思》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赠郭给事》

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王维《少年行》

王维《使至塞上》

杜牧《清明》

王维《息夫人》

王维《秋夜曲》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送友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