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分类组收集村分拣乡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分

2022/12/27 来源:不详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尹小剑通讯员翁应峰文/图

核心提示

垃圾围村,蚊蝇乱飞,这是信阳市息县小茴镇张老庄村曾经的景象。如今,张老庄村条条道路平坦宽敞,户户小院干净整洁,一排排垃圾桶摆放在路边,路面很难见到废纸屑和塑料袋。“‘两容器一池子’垃圾分类搞得好,让垃圾回到各自该回的地方。”村民周洪田说。年以来,息县独辟蹊径,从源头抓垃圾分类减量,探索建立“户分类、组收集、村分拣、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新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1.“两容器一池子”分类法,让垃圾变废为宝

张老庄村支部书记瓮勇查看用鲜垃圾制作酵素的大塑料桶

7月31日,信阳市息县小茴镇张老庄村,空气中飘荡着庄稼的清香。在一个农家小院,70多岁的村民周洪田吃完西瓜,随手将瓜皮扔进房檐下一个绿色垃圾桶里,桶上写着“可沤肥垃圾”,里面装的是餐厨垃圾、菜叶、果皮和动物粪便等,左边还有一个灰色垃圾桶,上面写着“不可沤肥垃圾”,里面装的是塑料袋、玻璃瓶、包装盒等。周洪田把可沤肥垃圾倒进屋后一个大池子里进行发酵,制成生态肥还田,把不可沤肥垃圾倒进门口垃圾桶。

不一会儿,一名收集员过来,把不可沤肥垃圾运到离村部不远的资源分拣中心,分拣员张国焕按类别对收集员送来的垃圾进行分拣。“这是金属类,这是废纸类,这是有害类,这是塑料类……”张国焕一边分拣一边说,能卖钱的就留着,不能卖钱的,比如建筑垃圾,可就地填坑垫道;对有污染的不可沤肥垃圾集中存放,转运到县级填埋场集中进行无污染专业处理。对无污染的不可沤肥垃圾进行二次利用、临时储存或运乡镇(街道办事处)中转站集中处理,这就是简单的垃圾二次分类,让垃圾变废为宝。

2.以垃圾分类为契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小茴镇镇长杨文科到群众家中指导垃圾分类

“之前,我们的习惯是,有了垃圾房前屋后随便倒,根本不知道啥是垃圾分类。”周洪田说。“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小茴镇镇长杨文科说,抓垃圾分类,其实就是改变村民传统的不讲卫生的陋习,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助推乡村振兴。

为此,息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印制了《乡村垃圾分类减量操作指南》下发给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同时分别致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家长一封信。县里还组成宣讲队,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各村每天还在大喇叭中广播,引导全民参与。

如果村民不执行怎么办?“各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制定《村民公约》,由各户签字生效后,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实施,以此促垃圾分类落实。”杨文科说。村里成立孝善理事会,经常开展一些比如饺子宴、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群众性活动。在活动中,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按照《村民公约》处以10~元罚款,具体由卫生监督员实施;不交罚款的,按《村民公约》取消相关待遇。

贫困户张其付,以前啥事都不干,家里垃圾成堆。开展垃圾分类后,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让他专门管理村部广场卫生,现在搞得很好,多次被评为先进。村民杨洪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县城买有房子,但思想落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后,通过孝善敬老活动,大家对她的各方面进行评议,她自感惭愧,慢慢改变了落后思想,多次被评为好媳妇。“我现在每天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杨洪梅笑着说。杨文科说:“我们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3.党员带头执行垃圾分类,调动群众积极参与

村民拿捡来的垃圾兑换积分

上午11时许,监督员来到村副支书张国本家,查看他家垃圾分类执行情况。检查中,监督员看到张国本的孙子吃完瓜后将瓜皮乱扔,当即给他指出。张国本很不好意思,马上让孙子捡起来放到可沤肥垃圾桶里。“推行垃圾分类,村干部、党员首先要带头做到,是第一监督对象!”张老庄村第一书记陈振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除了用《村民公约》来监督村民的行为外,还有就是抓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教育。“我们借助孝善敬老活动平台,对老人进行广泛宣传和培训,教育引导老人落实并督促家人开展垃圾分类;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要求学生监督家长进行垃圾分类,通过积分兑换学习用品、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废品兑换产生的费用由政府支付,激发学生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张老庄村支部书记瓮勇说,没按要求进行分类的户,家庭成员不得享受本村村民相关福利待遇;没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周点评不计分,月评比授黑旗,年总结不评先;学校不进行积分兑换活动的,每月对校长进行考评,结果报送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教体局,连续3个月不实行积分兑换的学校,由镇纪委约谈该校校长;连续半年不实行积分兑换的学校,镇党委镇政府向县里提出用人意见。“单位和领导干部都带头进行垃圾分类了,我们再不做说不过去!”村民李大爷说。

4.“五笔账”彰显垃圾分类减量成效

孩子们将捡拾的垃圾投到电动转运车上

除了小茴镇,如今,息县项店镇、杨店乡、临河乡等乡镇也陆续全面铺开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息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行两年来,具体带来了哪些好处?“具体可以用五笔账来概括!”息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葳说。

首先是政治账。垃圾分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党建的有力举措。

第二笔是经济账。垃圾分类有效节省财政开支,没分类前,息县每年财政要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增加垃圾车、建填埋场等,最终可能拖垮县乡财政。实行分类后,每村只需元,全县个行政村,不到万元就解决了农村垃圾治理大问题。垃圾分类还带动了产业持续发展,路口乡弯柳树村大力发展酵素农业,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成为招商引资和农民致富的法宝,周末乡村游、暑期夏令营、农家客房等产业应运而生,村民收入持续增加。

第三是社会账。垃圾分类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干净漂亮了,也让生态主食厨房实至名归,息县半夏药食产业园、豫道食品、明德果蔬生产线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有机小麦特色县品牌叫响,与茅台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国麦”酿“国酒”;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39家,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5家。

第四是生态账。垃圾分类把有机无害、绿色健康回馈给大地母亲,从源头遏制了环境污染。村民家家分发了可沤肥和不可沤肥垃圾桶,从垃圾产生就进行分类处理,从源头上就遏制了环境污染。

第五是文化账。“两容器一池子”垃圾分类模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心境的改善,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慢慢被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治理“治”出了好环境、好风气。“村庄清洁干净了!”“村民气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增强了!”“好多成功人士都被吸引回来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们找到了快乐幸福的密码”……村民和村干部们争着说。

“目前,息县农村垃圾分类模式,简单明了,群众易于接受,在试点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将在全县范围内系统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分管该项工作的县副处级干部裴仁胜明确表示: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的整体要求,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收、转、运及处理的系统模式,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坚持持之以恒,建立系统完整、扎实有效、成效明显的收运体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