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战争,全线阵亡,7名老兵殒命背后,是

2023/2/3 来源:不详

01本以为短暂的战争竟意味着有去无回?难!

年8月,一列德国运兵火车开赴西线,当时车内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士兵,他们甚至挥着手唱着歌,以为几周后就可以成为胜利者,顺利回到家乡。

没想到本以为是闪电战的那场战争,竟然打了整整4年。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也都没能活着回来。他们的尸骨跟鲜血,永远被迫无奈地留在了西线战场。

当时那场战争的暴力跟凶残空前绝后,一系列非凡进步武器的加入,使得战场上的毁灭性日益剧烈。几乎是工业化屠杀般的血腥战场,让无数战士前仆后继地殒命。

那些走上战场的年轻人无法预知这场战争的杀伤力,他们以为自己会英勇与敌人搏斗,早日回到家乡。丝毫没有预料到他们会在重炮,飞机,潜艇,坦克,毒气,喷火器等的摧残下,丧失性命,为国捐躯。

《西线无战事》这本书直观地描述了第1次世界大战中,从学校走向战场的那些青年,悲惨的时代命运。主人公保罗是名德国高中生,他跟同学们自愿参军,却在息县经历了战争的恐怖,最终纷纷牺牲。

大好年华,烟消云散,一无所有。

02残酷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吗?NO!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当时,他的理论影响到了很多人,而他自己也被称为西方的兵圣。不过他毕竟是多年前的人,当时的看法也在如今看来也确实很有局限性。

曾在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任职过,被誉为“二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的约翰·基根,是当代著名军事史学家。在他的《战争史》中,他就曾指出,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有明显局限性。

按照他的观点,战争并不简单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和政治到底哪个在前也并不是那么确定,因为对于古代的草原民族来说,战争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并非一定是为了要达成某种确切的政治诉求而发动。

所以,细看西方战争史,在19世纪跟20世纪,列强摩拳擦掌相继穷兵黩武,恐怕也曾经是受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种思想的影响。一战的残酷跟影响范围之大,至今让人动容。

如今,我们只能在一些相关的书籍或电影中,才能有机会得以重温那段痛苦的历史。比如最近读的一本书《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也是二战时几个老兵的悲惨经历,不到结局是令人难过不已。

封皮上那句,“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一切开炮”,瞬间就把人拉进那段残酷不堪的历史中去,看着一个青年对抗一个强悍而残酷的时代,却对此无能为力。

03即将结束的战争,对于久糟折磨的老兵意味着什么?空!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当时老兵已所剩不多7个钟,只剩保罗一个人。大家都在谈论和平跟亭长,每个人都在焦灼的等待着。

其实这样的期待跟失望,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只不过,再来一次的话,或许大家都会彻底崩溃。保罗因为吸了毒气休息了14天,他每天都坐在小花园里晒太阳。

他也觉得,或许很快就会停站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因为长期的失望以至于年就参加战争的他,如今对于家的温暖的向往,已经从曾经的极度渴望,变得越发疲惫。

战争的痛苦和残酷,将他们的心灵一次次凌迟。即便现在能够宣布立刻可以回家,他们的信念也早已因为崩塌过无数次,而难以再度振奋。这种感觉,仿佛像认不清回家的路那般,迷茫和无力。

而他的这些愁绪跟恐慌,或许只有同他一起全程经历过西线战争的那些人,才能够领会跟理解。那种蚀骨的绝望,让他如今对于阳光都充满着不安的同时,又对可能生发的希望顺带也充满了空虚感。

小结

《西线无战事》的主人公保罗,于年10月阵亡,但那天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上,却仅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一句轻悄悄的汇报,抹杀了这个士兵4年来在西线所经历的所有痛苦折磨跟无尽绝望。而这,或许也是战争残酷那众多形式里,颇为不值一提的之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