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兵如圣,还是武庙十哲,中国历史上永不
2023/2/11 来源:不详吴起
在先秦文献中,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是一名“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的优秀将领。作为改革者与商鞅并称,是一位“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杰出政治家。诚如郭老所说:“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第页)
智剪兼备,文武双全
吴起,战国初卫国人,一度做过鲁国的将,曾大败齐军,连齐国当时著名的大将司马穰直(angp)也敌不过他。在鲁不得志,旋即入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兵法》上说当将领的要“智、信、仁、勇、严”五种品格具备,吴起正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名将。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了一个智取秦亭的故事。吴起做西河郡守时,秦国有一小亭在魏国的边境上,吴起想攻打它。不拔掉这个小亭,秦兵骚扰,妨碍魏人种田;要铲除它,又不值得征兵动武。于是吴起想了个办法,在北门外放置了一副车辕,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他上等田宅。”开始无人搬。后来有一个人搬了,当即按命令赏赐了他。过了一会儿,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赤菽,下令说:“谁能将这石赤菽搬到西门外,赏格如前。”这次人人抢着搬。于是下令说:“明天攻打秦亭,谁先登上,就晋升他为大夫,赏给上等田宅。”攻亭开始后,人人争先,一早晨功夫就拿下了秦亭。
吴起为将,不仅赏罚必信,而且爱兵如子。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上疖子,吴起亲自为他吸脓血。当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邻人不解地问:“你儿子是个小兵,而将军亲自给他吸脓血治疗,你还哭什么?”这位母亲回答说:“你有所不知,往年吴将军曾为孩子他爹吸过脓血,老头子感动得打起仗来不知后退,所以战死在敌阵中。今天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脓血,不知他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才哭。”有了这样视死如归,以报效长官的士兵,怎么还会不打胜饮呢?而且无论是行
军作战,还是安营扎察,吴起总是“与土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率分劳普”。因此深受士兵爱或。在他当西河那守时,“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就不是什么偶然的了。魏武侯曾问吴起军队靠什么取胜,他回答说靠治军有方。又问:“不是军队多就能打胜仗吗?”吴起说:“如果法令不明白清楚,赏罚不守信用,鸣金不停止进攻,击鼓不勇猛前进,虽然有上百万军队,也没什么用处。”《吴子·治兵》
吴起带兵有方,治军有法,确实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不可多得的将军。经他乎训练出来的魏国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胃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事隔多年以后,魏将公叔带领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洽北打败了韩、赵联军。魏三很高兴,赏田百万。公叔辞谢不受,而归功于是起,说:“使土卒保持旺盛斗志,作战勇往直前,遇敌百折不挠,这是吴起的余数,不是我的功劳。”《战国策·魏策》)于是魏王派人找到吴起的后人,赏田二十万。
武能定国,文能安邦,是史学家评介历史人物的最高称誉。可以说,对这两顶桂冠,吴起是当之无愧的。他提出的“在德不在险”的警句不失为治国安邦的良策。还是在吴起任西河郡守时,有一次魏武侯乘舟顺西河而下,行至中流,武侯对吴起说:“多么壮丽啊!山河坚固,这真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安危在于修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他列举了历史上三苗、夏桀、殷纣王因特地势险要而不修德政,致使国破家亡的事实,得出了“在德不在险”的结论,并警告武侯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显然,一介武夫是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邃思想的。尚武而不恃力,修德而不恃险,这正是吴起比一般将领高明的地方。
吴起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的论著在战国末年和汉初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篇》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有“《吴起》四十八篇”,属于“兵权谋”类。所谓“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正是智勇兼备的吴起为将用兵之道的真实总结。但可惜这部书亡供了。现存的《吴子》,仅有《图国》、《料》、《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共六篇,约五千字,为历代兵家必读之书。
吴起知难而进,勇于改草
公元前年左右,因为魏武侯的大臣王错的排挤,吴起被迫离魏去楚,被楚悼王任命为“宛守”(宛,今河南南阳市),防御魏、韩。一段时间以后,被提升为令尹(相当中原的相),主持变法。
当时楚国的形势是“贫国弱兵”,原因是“大臣大众,封君太众”。这些大巨、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吴起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韩非子·和氏篇》),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战国策·秦策》),节省开支用来供养
“选练之士”。这个措施用吴起的话说,就叫做“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说苑·指武篇》)。意即要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地主阶级的“不足”。实践证明,这个措施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筒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地主政权的军事力量。
但是,吴起的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吴起本人也遭到冷遇。如吴起在儆宛守时,曾巡视各县,亲自向息县的屈宜咎请教,屈没有理他。待吴起做了令尹,又到息县向屈宜咎请教时,他开口就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改变旧法,不变换常规。今天你想平均楚国的爵禄,剥夺贵族的多余的财产,而补充平民的短缺,这就是改变旧法,变换常规。”并大骂吴起是“祸人”,“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兵事)《《说苑·指武篇》)。
面对旧贵族的反对,吴起知难而进,毫不退缩,并用铁的手腕继续推行他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改革措施。他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应该加以纠正。因而他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吕氏春秋·贵卒篇》)。这是追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贵人皆苦之”。因此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吴起不断受到他们的攻击,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吕氏春秋·义赏篇》)。吴起敏锐地观察到,反对改革的冷风往往与官场的歪风同出一源。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从改
革吏治上入手,于是便大刀阔斧地整顿了楚国官场歪风,其主要做法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盲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战国策·秦策》)。就是说,不能因个人的“私”妨害地主阶级的“公”,不能让坏人的“谗”掩盖忠臣的“忠”,要求大家能够为“公”而忘私,“行义”而不计较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二、“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就是要整顿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禁止私门请托,秉公办事。三、“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开其口”(《战国策·秦策》)。就是不准纵横家进行游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具体做法和勇气,充分表现出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差不多也就是后来商鞅所行于秦的办法。巧得很,商鞅也是卫人,仕魏稍后于吴起,说不定还受过吴起的影响。
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成效大还是小,往往与改革家本人的气质和作风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吴起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严于律己,执法如山。有两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一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次吴起外出遇到一位老朋友,便请他吃饭,朋友答应了。约定回到家里吃饭。到吃饭的时候,吴起说:“等我朋友来了再吃。”可是这位朋友到天票也没来,吴起到晚上也不吃饭等着他。第二天一早,派人寻找这位朋友。朋友来了,吴起这才和他一起吃了饭。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吴起让妻子织绶带,织成后幅不够宽度,吴起让他拆了重织。妻子答应了。织成后又量,仍不够宽度。吴起大怒,出其妻。妻子请她哥哥说情要吴起让她留下。她哥哥说:“吴起是法家。他的行法,想为国家建功,但必须先在自己的妻妾身上实践一番,然后再推行。你不要妄想再回去了。”
吴起的这些个人品质,无疑有助于贯彻他的变法措施通过变法,楚国强盛起来了。吴起曾“南收扬越,北并陈蔡”《战国策·秦策》),“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南收扬越”取得了很大成果,扩展了楚国南方大量土地。《后汉书·南蛮传》说:“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从此楚就有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与此同时,吴起还向北战胜魏国。
吴起公元前33年赵国侵卫,卫几亡国,求救于魏。次年,魏救卫攻赵,卫便反攻,夺得刚平,进攻中牟,取得赵河东地。再次年,赵求救于楚,楚又救赵攻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直攻到了黄河两岸(《战国策·齐策》)。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重大胜但是就在胜利这年,全力以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了。这正是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们乘机报复的绝好机会,于是便在吴起到楚悼王治丧的处所吊丧时,联合起来向吴起发起进攻,他们纷纷争相用箭乱射吴起。
在这严峻危急的时刻,吴起处变不惊,表现出了大将风度,高呼道:“我向你们表演一下我是怎样用兵的。”于是迅速地拔下身上的箭,急走到王尸旁,伏在下面,一边把箭插在王尸上,一边大声疾呼:“群臣乱王,吴起死矣!”疯狂的贵族们有恃无恐,忘乎所以,虽然射死了吴起(一说枝解),也将楚悼王的尸体射成了个刺猬一全身插满了箭。
按照楚国的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吕氏春我,贵卒篇》),结果贵族们“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临死还为自己报了仇。这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又一次证明了吴起既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位熟谙法律的政治家。
不幸的是,由于楚悼王的早逝,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后盾。吴起死后,楚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昭、景、届三家贵族手中,政治比较腐败。因为吴起死得早,变法的时间短,所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远不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所取得的成效显著,这也是“力功争强”的战国最后由秦而不是由楚来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韩非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感谢李衡梅老师的分享)。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