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在东岳,息县五七干校的记忆
2025/1/13 来源:不详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息县作家寻访五七干校年11月,著名红学研究家、作家、诗人俞平伯及夫人带着中国社科院文化名人来到东岳唐坡。下放两年后,他们从“五七干校”毕业。五十年前,俞平伯已七十岁了,这位带队的长者初到五七干校,他们夫妇住在东岳镇街村顾兰芳家,分不清高粱和甘蔗的他,竟然用甘蔗把卧室和堂屋隔开,他们将就睡在里面。不久淘气的孩子把甘蔗吃掉,自然卧室里外相通了。一日,俞平伯到王围孜王国旗家做客,他先到池塘里洗个澡,他刚脱完土坯,带着染身的泥点,他脱下胶鞋,洗完澡,就和夫人一起吃主人煎的油馍,柴锅煎出的油馍成了诗人的一顿美食。这位学者找到归家的感觉。他先后在东岳写下《息县杂咏》等带有田园风情的诗。临别东岳老乡们,他留下一首送别诗:落户安家事可怀,自憎暮景况非材。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俞平伯全集经济学家顾准的遭遇让人怜惜。他和孩子失去联系,又痛失妻子采秀。在这片土地上,顾准每日忙完体力劳动,还坚持写生活日记,在这里留下了二十万字的《息县日记》,他没有可读的书,却在一如既往地研究中国的经济,他最早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他每天吃两顿饭,批斗接连不断,在极其煎熬的日子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成为他的师友,在精神上给以莫大的宽慰。因有共同的信念,他们一起思考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都相信二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必将有一个大的转折。未来的前景让顾准历经文革的折磨和痛苦,终于走出磨难,中国也迎来经济飞速发展。顾准日记大队长罗耀先受这种先进思想的影响,他那时已把生产队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户,各户早十年有了自己的“自留地”。顾准和吴敬琏在这里研究,并实践着,规划着农村美好蓝图。罗耀先说,他家收了一窖红薯,他见经济所的人,一天辛苦劳作,每天只吃两顿饭,顾准又常挨批斗,实在让他看不过去。吴敬琏每到夜晚,罗耀先就把蒸好的红薯送去,给大家充饥。吴敬琏私下把自己的五百元给罗耀先,以示感激,罗耀先却不要钱,他们就为队里买了四头耕牛。这些名人在这里第一次参加农业生产,用不尽的智慧改变着农村,也和乡亲们结下深情。几十年后,那些名人的子孙来寻视长辈的简陋卧室和劳作的场地,为表示对罗耀先的恩情,一个名人的后代拿出八十万元,硬塞给罗耀先,求他收下。罗耀先说:“这份情谊是无价的,我不能要这钱。”他拒收这份厚礼后,这位失去父亲的儿子想接这位恩人,到自家别墅养老,罗耀先再次回绝了。中国社科院息县五七干校旧址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五七干校”,我们去文学所寻找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在东岳的足迹。在此,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名人在此生活的情景,他们苦中作乐,挥洒汗水,在息县大地上写下动人的诗篇。作者简介:丁超明,信阳市作协会员,息县作协常务理事。写有散文集《匆匆那年》、《老家新绿》,诗集《我们相约》,近有十多篇散文在《信阳周刊》发表,《我的宜居梦》发《河南日报》,多首诗歌发《信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