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河南息县

2022/11/21 来源:不详

白癜风激光治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260203038414659&wfr=spider&for=pc

息县是河南省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古称息州、新息县,是从古代至今第一个设立的县,堪称“天下第一县”。

息县历史悠久,自公元前年周武王分封赐土,从息国建立至今,已历经多年;公元前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县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新息侯马援,边关平叛安民,“马革裹尸”,至今仍激励后人;“秦楼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犹在;“申息之师”,人民吃苦耐劳,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虽历史风云多起,可“息”字岿然不变。

在这里一座古城,写下了商周风雨的沧桑。一片浮光埋藏了独木翩翩的过往。一个息字铭刻了三千年的激荡。千秋岁月,无尽慨叹。这是河南息县,历经世事却从未改变。

历史

息县位于黄淮平原的南部,南接大别山丘陵地带。作为兼具北方与南方特色的千年古县,这里一直是中原与荆楚之间往来的必经之路。

在河南信阳一带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上,一个神秘的金文反复出现。专家判断,这是汉字“息”极为古老的写法,而“息”也是淮河流域一个殷商部族的徽号。

周朝时,“息”作为诸侯国的名称被沿用下来。周天子将姬姓宗亲分封于息,成为朝廷掌控淮河流域的重要堡垒。

随着楚国的崛起,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生出激烈的碰撞。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年),楚国开启了逐鹿中原的征程。当时作为天子的宗亲,姬姓息国便成为这场冲突中无法回避的战场。

息国故城遗址位于息县县城以南5公里的田野中,这处面积近36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于年被首次发现。

如今,古城城墙早已毁去,唯有城基依稀可辨。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剑、戈等兵器。

根据年由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的记载,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年),楚文王与息、蔡两国结怨,设计偷袭了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姬姓息国。

当时楚文王更将息国夫人息妫强娶为妻。这位春秋时期的绝代佳人,从此便三年不语,以表达亡国丧夫之痛。

唐代诗人王维曾用“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诗句来凭吊这位奇女子的多舛命运。此后,楚文王在息国故地设立息县。此时,楚国的县制军事意义远远大于行政意义。

楚国在息县一带征收军赋,建立地方军队。楚国在息县等地建立的军队,史称“申息之师”。据史料考证,历代楚王逐鹿中原,从息县等地出发的“申息之师”,便成为楚军纵横中原的主力部队之一。

从春秋到战国,伴随着郡县制的不断发展,息县的军事意义逐渐褪色,开始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从楚国灭息建县开始,两千七百多年间,息县之名千古不易,县域范围也几乎从未改变,被后世称为中国郡县制发展的“活化石”。

考古

息县徐庄村以东的淮河岸边,有一处长约一千米的u型河床。年考古人员接到报告,河床下似乎隐藏着巨大的古木制品。当松软的沙层被轻轻拨开,黑灰色的坚硬木质逐渐显现。

考古人员判断,这应该是一艘古代船只。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古木露出沙层的面积越来越大。终于,一艘常近10米造型奇特的独木舟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这艘独木舟就安卧在信阳博物馆的展厅中,经过脱水处理的巨大船身完全裸露在空气中,保持着刚刚出土时的样貌。

经过北京大学的碳十四测定,这艘独木舟出现的年代是公元前十五世纪,距今多年的商代早期。

商代时,淮河流域的水路网络便极为发达。南方的贡赋、青铜器、矿料等物资经由淮河流域被运往商都,而航路的发展也促进了方国部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从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息县境内陆续挖掘出六条夏商周时期的独木舟,印证着两三千年前息县一带水陆运输的繁忙。

东汉之后,这片扼守淮河的土地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国的攻伐与据守,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

靖康之变后,今息县一带成为南宋王朝和金国的边界区域,两朝都在这里设置榷场,展开互市。

年,考古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根据《宋史》对于中渡榷场的记载,确认了南宋时期中渡店古城遗址的精确位置。

那是位于息县濮公山东麓,一片面积0.5平方公里的狭长区域。当时宋、金两邦以淮河为界,而紧邻淮河南岸的中渡店因是天然渡口,而成为南宋与北方展开贸易的指定榷场之一,满足了南北交流的需求。

如今,兵峰与榷场都已成为往事。辉煌的航运历史依旧延续着淮河的繁荣。千吨级货轮穿梭于江面,衔接着豫、鄂、苏、鲁、皖等省份。岁月行过,水与船见证了繁荣的起点。

红色

年1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解放军的各个击破下,已成强弩之末。这时,一个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的计划,已在毛泽东的脑海中酝酿成熟。大别山成为实施计划关键。

年6月3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按照毛泽东的部署,突破了国民党固守的黄河防线,采取无后方作战的方式,直插国民党军队的腹地大别山。

当时已经鏖战两个月的刘邓大军突破了十多万敌军的围堵,穿过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渡过沙河、汝河,抵达了息县北部。

然而,前有淮河天险,后有23个旅的敌军快速逼近。如何让十万大军安然渡淮成为这次战略远征中最后一道关口?

据文献记载,淮河在夏秋之交暴雨频繁,水势涨落不定,而刘邓大军选择渡河的息县地区,近76公里长的淮河上渡口处无一座桥梁,渡河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就在大部队寻找渡河方法的当口,国民党军先头部队已和断后的解放军交火。战局刻不容缓,稍有不慎,刘邓大军将会背水一战。

息县一带紧邻鄂豫皖苏区,当地百姓对于工农红军有着深厚的情感。当刘邓大军抵达息县时,便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刘邓大军找到了仅存的十余艘小木船和经验丰富的船工寻找渡河地点。

年8月27日凌晨,刘伯承亲自登上一只小木船,在一位老船工的协助下,夜探淮河。刘伯承发现淮河水位出现大幅下降,有些河段已经具备徒步渡河的条件,机不可失,于是命令部队立即涉渡。

刘邓大军十万人马在小王湾、大埠口一带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渡河行动。当时战士们手拉手按照河面上的标记,快速地渡过了淮河,进入大别山地区,胜利完成了“千里挺进”的任务。

消息传回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道:“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使得中国的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不仅为后来淮海战役的成功画下点睛之笔,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民俗

在息县,嗨子戏一直备受民间喜爱。每逢农闲时节,庙会大集,十里八乡的村寨便会请来戏班。

嗨子戏又叫花篮戏,因其每句唱词都要以“嗨”作为开头,故而得名。在淮河流域,人们常常通过演唱嗨子戏,宣泄生活的艰辛,期盼幸福的生活。

息县地处淮河上游,在这片南北文化驻足的土地上,嗨子戏便深受两种戏剧文化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嗨子戏形成了一种名为“过路”的唱腔形态。演员在演出特定节目时会借用京剧、庐剧、梆剧等戏剧的腔调来丰富自己的唱腔特色。

嗨子戏是在南北戏曲文化交汇的地带。在息县嗨子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二百年前的清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嗨子戏演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淮河两岸,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特色的现代剧目。

进入新世纪,息县开始着手开展嗨子戏的保护计划。年轻演员的系统化培养开始形成体系。年,息县嗨子戏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食

息县,淮河穿境,气候温润。淮北的小麦,南方的稻米都能在这片土壤上竞相生长。当地也流传着“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说法。千余年间,小麦与稻米是当地人最重要的食材。

每逢喜庆年节,精打细算的人们便会用一双双巧手,将看似简单的主粮制成美食,享受这份幸福的味道。

息县当地有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油酥馍。将磨好的面粉倒入温热的油锅炒制,铁铲在锅中不断搅拌,面粉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香气扑鼻的油酥。

将油酥与面饼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变成酥油馍的坯子。再将一个个坯子放入铁鏊中烤制,这道油酥馍便算大功告成。

四百余年的传承演化,让人们对制作油酥馍的火候掌控的炉火纯青,创造出已入化境的味道。

艺术

先秦时期,淮河一带的先民们就曾将金属坯件制成烫具加热后烙制花边图案。年在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墓葬中,考古人员就在黄肠椁木上发现了古代匠人用烫花之法留下的图案印记。

然而,这项独特的民间技艺在千余年的延续中,只限于艺人的口耳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艺美术的重视,让烙画艺术重获新生。

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息县烙画艺术得以出现由匠气到艺术的转变。烙画独有的凹凸质感,分明的色调在不经意间勾勒出文化的传承与跃动。

烙画艺术在息县已渐成规模,一个个烙画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艺人们逐渐形成了花鸟、走兽、人物、风光等不同的绘画风格。随着烙画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提升,息县烙画更将中国画特有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融入记忆,将画面的层次感与色调提升到全新的阶段,极大地拓展了烙画艺术的形式风格。

环境

年,凭借濮公山的峰翠与水色,河南息县濮公山管理区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小镇”。

这片大自然垂青的风物之美,俨然成为淮河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地政府部门为配合濮公山的生态化改造,更募集资金,修建了濮公山环山公路,打造出景色优美的山地自行车赛道。每逢假日,便会引得游人骑行健步,在大自然中寻找户外休闲的情致与乐趣。

年,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整个湿地公园在约24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过半的湿地面积。湿地公园内丰沛的降雨,作物的生长构成了调节淮河环境的自然体系。这里广阔的水域、滩涂、森林小岛更成为鸟类栖息、河鱼众多的生态天堂。

古人曾以息壤比喻大地的脉动生机,息县则用三千年的光阴见证了息壤的丰沃与蓬勃。人们在富庶与恬淡的生活中,品味着从郡县到家园的风雨沧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