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州志的失误陇西堂西平李姓源出光山

2024/12/8 来源:不详

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

引子——数本《光州志》对李虚己、王延政籍贯记载的模糊及错误

近日阅读不同时代四本《光州志》均收录宋代李虚己为光州人,出处在哪?无非是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在其《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一文中记载李虚己先世是光山的,这才有了李虚己是光州人的说辞。而历代《光山县志》少有记录。

志书的编辑,要有历史的眼光。好的志书结论,并不以行政层级为高下。如果以州志的编纂,轻易来否定下辖县志的历史结论,至少是不严肃和缺乏学术精神的,错误如下面图片中光绪13年《光州志》关于王延政是光山人还是固始人的一段文字:“《王延政妻连氏》(延政审知子固始人,光山志称为光山人误)”

实际上在之前的乾隆35年《光州志》中关于王延政是哪里人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在这个版本中,王延政是光山人还是固始人都记有,在正记中记载为光山上,杂记中记为是固始人。可见,光绪13年版《光州志》的说法是乾隆35年《光州志》的延续:

乾隆35年《光州志》卷四十七《宦迹列传》二九记:王华,王潮五世祖为固始令,民爱其仁,因留家焉。并备注曰“本《唐书》祀固始名宦。按《唐书》並未著华出身事实,其年代遂不可考。然既称为潮五世祖,则其人当在唐初盛之间,又称民爱其仁,因留家焉,是矣宋邑令桐乡因留葬於桐之类也。”

从《唐书》对王潮五世祖王华的记载来看,王潮的先世并不是固始人,这并不排除王华原本就是光山人,如同李虚己先世光山县一样。而且王延政本人有在其地方割据的闽国灭亡之后,被封为光山王,死后葬在光山县城南关的事实。所以依《唐书》、《光州志》记王华的标准可以说至少到他这一代已经算是个光山人了。

清代嘉庆初任直隶总督,首劾和珅二十大罪的河南光山人胡季堂在其《培荫轩杂记》中《光山侯王延政及王坟考》文中说:“县志封爵志内载王延政光山人,封光山王,年代事实失考,故附唐末,又冢墓志内载南城外甘家巷西有古冢,以石板砌闕,板楣处望其内,圹甚深,周广约四丈,称王坟,不知何代何人所葬也,邑志所言如此‘王坟’之称,余自幼经过其地,其场所之周广如志所载,其深为污秽式石所填,上至石顶尚约有丈余,今不知又填积若何矣!志以传信。”……。“(王延政)念其故里,重其封邑而葬于光也,因其封王故以‘王坟’称之,虽无碑记可据,以此而论,则见在传称之‘王坟’其为延政之坟无疑。而《光山志》之说共谬明矣!"这说明,清代重臣胡季堂亲眼见过“王坟”并经过考证确定是王延政之坟无疑,光山县志相关记载正确。

“高门馀庆本光山,不幸流离五代间。今日太平家可乐,郎君富贵锦衣还。”这是宋代著名诗人程师孟《书仲谟先人功德院》诗句。诗中的仲谟及其先人,就是指五代光山移民湛温及其后裔宋人湛俞。湛温是光山人,仕闽。王延翰时为御史大夫、国子祭酒。另外王延政妻子连氏,待卫军负责人连重遇等重臣本身都是光山人。

《光州志》记述的不严谨还体现在该书关于宋人李虚己的辞条中。其在四本《光州志》中是慢慢被偷换概念最终演变为州人的。顺治《光州志》卷九记宋李虚己,并没有明确记其籍贯为具体州县:“宋李虚己字公受,举进士。天圣间知池州有政声,民多怀之。”顺治时因李自成九屠光州城,光州本地居民十不余一,所以本地志书的记录相对客观。

清初康熙三十一年《光州志》卷之七之人物考中,亦没有明确记宋李虚己籍贯为具体州县:“宋李虚己字公受,举进士。天圣间知池州有政声,民多怀之。”但到了乾隆35年《光州志》已经记载其为光州人了,并且堂而皇之地注明“存旧志”。:“宋李虚己字公受,光州人,举进士。天圣间知池州有政声,民多怀之。(存旧志)”光绪13年版《光州志》的说法是乾隆35年《光州志》的延续:“宋李虚己字公受,光州人,举进士。天圣间知池州有政声,民多怀之。(存旧志)”

李虚己其人其事

李虚己,字公受,五世祖盈,自光州从王潮徙闽,遂家建安。父寅,有清节,仕江南李氏,至诸司使。江南国除,授殿前承旨,辞不拜。时伪官皆入留京师,而寅母独在江南,乃遣其长子归养。举进士,起家为衢州司理参军。母老,弃官以归。虚己亦中进士第,历沈丘县尉,知城固县,改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提举淮南茶场。召知荣州,未行,改遂州。

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余纸,曰:"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仍谕曰:"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亲规,朕得良二千石矣。"遂赐五品服,又赐其祖母钱五十万,命翰林学士张洎会两制、三馆儒臣遍阅所批诏。其后以南郊恩封群臣母妻,虚己又请罢其妻封以授祖母,诏悉封之,世以为荣。

会遣使察川峡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虚己与薛颜、邵晔、查道数人,以能任职称。再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便亲,请通判洪州。是时寅已谢归,春秋高,寅母尚无恙,虚己双举迎侍。寅至豫章,乐其山水,曰:"此可以终吾身也。"遂临州之东湖,筑第宇以居。虚己为侍御史,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徙淮南转运副使,累迁兵部郎中,为龙图阁待制,历判大理寺。久之,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数月,出知河中府。召权御史中丞。未几,以疾辞,进给事中、知洪州。迁尚书工部侍郎,徙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初,寅之请老,年未六十。虚己分司而归,年六十九。其季虚舟仕至余干县令,坐法免官,不复言仕。

初,太宗既赐虚己钱,翌日,以语宰相曰:"虚己诗思可嘉,予钱五十缗矣。"宰相对以所予乃五十万,帝知其误,由是诏群臣以章献者阁门勿受,皆由中书门下阅而上之。然论者谓虚己父子笃行,家甚贫,虽人主一时之误,殆天赐也。寅事亲孝,治家有法,闺门之内肃如也。虚己、虚舟又以孝友清慎世其家。虚舟之子宽,为尚书金部郎中;定,为司农少卿,为吏颇有能名。

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曰:"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遂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

李虚己为陇西李姓,先世光山,再迁闽赣的出处。

关于李虚己是光山人的记载见于王安石为其弟弟李虚舟撰写的神道碑文,宋人记宋事,不失真实。《王介甫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记:嘉祐八年六月某甲子,制曰:“朕初即位,大赉群臣,升朝者及其父母。具官某,父具官某,率德蹈义,不躬荣禄,能教厥子,并为才臣,加赐名命,序诸卿位,所以劝天下之为人父者,岂特以慰孝子之心哉!可特赠卫尉卿。”翌日某甲子,中书下其书告第,又副其书赐宽等,以待墓焚。宽等受书,焚其副墓上。乃撰次卫尉官世行治始卒,来请曰:“先人赖天子庆施,赐之官三品矣,而墓碑未刻。惟德善可以有辞于后世者,夫子实闻知。”某曰:“然。卫尉公墓隧,宜得铭久矣。”于是为序而铭焉。序曰:

公姓李氏,故陇西人。七世祖讳某,始迁于光山。五世祖讳某,以其郡人王闽,从之,始为建安人。曾祖讳某,祖讳某,皆不仕。考讳某,尝仕江南李氏,稍显矣,江南国除,又举进士,中等,以殿中丞致仕。有学行,名能知人。赠其父大理评事,而己亦以子贵,赠至吏部尚书。游豫章,乐其湖山,曰:“吾必终于此。”于是又始为豫章人。尚书之子,伯曰虚己,官至尚书工部侍郎,以才能闻天下。其季则公也。

公讳某,字公济。少笃学,读书兼昼夜不息。一以进士举,不中,即以兄荫为郊社斋郎。再选福州闽清、洪州靖安县尉,有能名。迁饶州馀干县令,至则毁淫祠,取其材以为孔子庙,率县人之秀者兴于学。豪宗大姓,敛手不敢犯法。州将、部使者奏乞与京官,移之剧县,不报,而坐不觉狱卒杀人以免。当是时,侍郎方以分司就第。公曰:“吾兄老矣,我得朝夕从之游,以洒扫先人庐冢,尚何求而仕?”遂止不复言仕。侍郎之卒也,天子以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江州德安县事,辞不就。后尝一至京师,大臣交口劝说,欲官之,终以其不可强也。而晏元献公为公请,乃除太子洗马致仕。

初,尚书未老,弃其官以归。至侍郎及公之退也,亦皆未老。自尚书至公,再世皆有子,而皆以严治其家如吏治。江西士大夫慕其世德,称其家法。盖近世士多外自藩饰为声名,而内实罕能治其家。及老,往往顾利冒耻,不知休息。公独父子兄弟能如此。呜呼!其可谓贤于人也已!

公事亲孝,比遭大丧,庐墓六年然后已。事兄与其寡姊,衣食药物,必躬亲之。及公老矣,二子就养,如公之为子弟也。宽,常为江、浙等路提点铸钱坑冶,又尝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定,亦再为洪州官,不去左右者十二年。皆以才能,为世闻人。以恩迁公官至尚书虞部郎中,阶至朝奉郎,勋至护军。以嘉祐四年七月某甲子,卒于豫章之第室,年八十九。

夫人长寿县君赵氏,先公卒八年,既葬矣。五年某月某甲子,以公葬于夫人之墓左曰雷冈,在新建县之桃花乡新里。夫人故衢州人,某官湘之女。湘有文行,尚书与为友,故为公娶其女。子三人:宽、定、实。实守秘书省正字,早世。于公之葬也,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定为尚书库部员外郎。女子二人,已嫁。孙二十有一人,曾孙十有五人,皆率公教,无违者。公既葬,而二子以恩赠公卫尉卿云。铭曰:

  李世大家,陇西其先。于唐之季,再世光山。移遁于闽,岭海之间。乃生尚书,节行有伟。始来江南,考室章水。绳绳二子,隐显兼荣。孰多厚禄?其季维卿。幼壮躬孝,唯君之践。能不尽用,止于一县。退以德义,厘身于家。外内肃雍,人不疵嗟。亦有二子,维天子使。父曰往矣,致而臣身。子曰归哉,以宁吾亲。以率其妇,左右恂恂。以官就侍,天子之仁。既具祉福,考终大耄。追荣于幽,乃赐卿号。伐石西山,作为螭龟。营之墓上,勒此铭诗。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说了如下史实。

李虚己的父亲是陇西李氏,七世祖始迁于光山,五世祖因为同郡人闽称王,所以跟从之,先到建安,到李虚己父亲这代又到豫章,成为豫章(江西)人。李虚己弟弟李虚舟与其夫人赵氏葬于江西新建县桃花乡新里雷冈,有子三人,孙二十一人,曾孙十五人。三是陇西李姓,于唐之季,始迁于光山,五代之季,随王潮,王审之迁到福建建安,到宋初时,又迁到江西新建县一带。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记载:“光山土著较少,居民大多从江南迁来。”元末明初,大批人口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迁入河南省光山县、新县和息县淮河以南一带安家落户。明末清初,一批居民经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筷子巷迁于此地,当时江西省新建县以北、庐山以南几个县市流行送灯习俗(《江西省志》有“新建县民於元宵扫墓插竹为灯”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大批迁入光山的居民,应该为光山、新县现在居民的祖先主体。因此,新县、光山一带送灯习俗应该是祖先经生息繁衍、代代相传而来。

现在光山一带居民秉持“正月十五大过年”风俗的姓氏,应该是从古时被称为”洪州、豫章”及“新建县”以北,庐山以南几个县市迁来的。其中从光山迁入江西新建县一带的陇西堂李姓,一定有送灯的习俗。陇西李姓,从光山迁走,又迁到福建,江西,有的再迁回光山,再到了苏浙皖台等地。光山县是陇西堂西平李姓迁到上述数省的祖地。

附录:李虚己家庭名人

太祖:李晟(年-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军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

烈祖:李宪(年-年8月20日),字章武,临潭(今甘肃临潭)人,西平郡王李晟第七子。官至岭南节度使、检校左散骑常侍。

天祖:李埴(宪第五子,子一:衍)

高祖:李衍(埴独子,子三:允、光、旭)

曾祖:李允,开封府尹赠太子太傅(衍长子,子二:汶、潜)

祖父:李汶(允长子,子一:夤)

父亲:李夤(汶独子,子二:虚已、虚舟),原籍建安,少年曾在南唐庐山国学读书。官至官至殿中丞。赵宋时任过衢州参军,不久弃官归隐。

弟弟:李虚舟(夤次子,子一:仲信),曾任北宋朝太子洗马、余干县令等职。

女婿:晏殊,北宋名相、著名词人,晏殊13岁那年,洪州通判李虚己特别赏识这位少年才子,欣然将女儿许与为妻。李虚己喜好诗文,精于格律,曾以诗法授于晏殊。

如今西平李姓是江西省的主要李姓支系。李虚己这门西平李姓寻根的路线图是:陇西其先→再世光山→移遁于闽→考室章水→回迁光山→苏浙皖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