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的白萝卜竟然有这样的吃法,你见过吗
2023/1/12 来源:不详01:02
山水福地,生态宝地。信阳息县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淮河横贯75.5公里,哺育全境平原缓丘,加上温润的暖温带气候,使息县成为山美水美人美的好地方,也是“全国超级产量大县”,素有“中华粮仓”之称。
息县所产弱筋小麦和“香稻丸”全国闻名,优质的小麦和水稻以及宜人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包信大饼、萝卜窝、翘嘴鱼、刷子鸡块、面炕鸡等不可多得的美食。5月4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带您走进息县,品味当地的美食名吃,了解这个农业大县是如何通过工业化、产业化道路,从“大粮仓”变身“大厨房”,实现餐桌上脱贫的。
薄利“萝卜窝”的传承:守住家乡老味道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信阳孕育出了独具地方风味的美食——萝卜。萝卜在信阳又叫嫩头青,口感独特,略带辣味,多汁微甜,被称为“水果型萝卜”,是信阳人平日里享用的美食。在息县人李传刚的手中,它变幻成了另一种可口的美食——萝卜窝。由于制作工艺繁复,利润微薄,以前街头常见摆摊卖萝卜窝的摊点,如今已不再做这个买卖了。从小爱吃萝卜窝的李传刚,在外历经多年漂泊后,年决心回家和母亲学做萝卜窝,成为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人。日复一日,李传刚把祖上传承的手艺坚持了下来。虽然一个萝卜窝只卖一元,但李传刚与妻子王培萍,辛苦劳作一天也能卖出三百多个。
一块正宗的萝卜窝,应具有香、酥、脆三个特点。将腌制四个小时的萝卜丝,揉捏出汁,加入秘制的调料粉。将炒过的面粉与食用油混合制成酥油,淋到面饼上,卷起,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轻轻按压面团的纹理中心,再将面团擀压成面皮。面皮经热油高温加热后,形成了酥松和焦脆并融的口感。炸好的萝卜窝色泽金黄,表面具有形似贝壳的纹理,十分诱人。
二十多平米的小屋里,王培萍每天从早到晚,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日常繁重的劳作,王培萍对简单乏味的生活也曾心生怨念。但看到丈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王培萍逐渐又体会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萝卜窝面皮酥脆的秘诀是什么?让李传刚夫妇数年如一日坚持传承这门手艺的信念又是什么?5月4日晚21:15,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将为您讲述。
餐桌上的脱贫: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扶贫
息县在全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下,立足自身优势,过上越来越丰裕的生活,李传刚夫妇只是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息县人,受惠于党委政府的产业扶贫政策,走上了增收致富路。息县东岳镇杨庄村贫困户杨高辉,家有三个孩子上学,父亲体弱多病,一家生活十分窘迫。在息县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如今杨高辉当上了该县产业集聚区里河南豫道食品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每月不仅能领到元工资,还能享受到每季度元的固定分红。家里的3亩多地,也种上了豫道农业签约回收的脱毒红薯苗,预计今年一亩纯收益约元。
年以来,息县依托农业大县实际,立足于从“田间”到“舌尖”的战略高度,围绕绿色食品工业、做大做强生态主食,着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截至目前,基本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检测,从流通到消费的全产业链。该县还通过规划引领、贷款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主食企业,吸引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在脱贫攻坚实施进程中,共有家重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贫工作,带动贫困户户,占全县未脱贫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脱贫攻坚也需要“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是坚守爱情的刷子鸡块传承人吴亚伦,珍爱老伴、守护家庭的70岁鱼鹰老人张红息,还是起早贪黑制作萝卜窝的李传刚夫妇,他们身上都融着浓浓的“匠人精神”,代表着一种坚定、踏实、责任、精益求精的时代特质,也为息县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既要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又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每名扶贫干部深入基层,把行政推动与市场作用、帮扶助力与激发活力、脱贫攻坚与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需要我们每个人持之以恒地做一位“工匠”,才能彻底啃下脱贫中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尽早实现全民脱贫致富。更多餐桌上脱贫的故事,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