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维持与随国的关系,采取的政策有哪些
2023/1/23 来源:不详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联姻是历来是维系政治关系的有效手段,在楚国的政治活动中,也多采用联姻的方式来巩固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从若敷娶郧女、武王娶邓曼到顷襄王娶秦女,每代楚王都会着眼于楚国在对外扩张或稳定局势中的状况而选择对外联姻。随国作为楚国附庸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楚国必然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既成关系,同时通过联姻也达到进一步加强控制的目的。在传世文献中并无楚随联姻的相关记载,但出土材料能为研宄提供相关线索。在楚国的国君,依据现有可考资料与随国通婚的仅有楚声王。
曾姬无卹壶
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家孤堆楚幽王墓中的两件曾姬无卹壶,上有相同的铭文“唯王廿二又六年,圣(桓)之夫人曾姬无恤,望安兹漾陲,蒿间之无(匹),用作宗彝尊壶,后嗣用之,职在王室”。根据考证,铭文中的“圣(桓)”应该是“声桓”,指楚声王,“曾姬无卹”中无卹为人名,很有可能就是声王的夫人,根据铭文提供的纪年线索,此壶应该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年)。曾姬无卹作为楚声王的夫人,楚宣王的其嫡祖母,一生共辅佐了声、悼、肃、宣四位楚王,在楚国的地位必然极为崇高,而无卹作为随国人,必然也积极促成楚、随友好关系。
除了王室间通婚联姻之外,这种巩固权力关系的政治手段也会蔓延到贵族阶层之中。年随州鲢鱼嘴同时出土了两件鼎、四件戈头,以及屈子赤角簠、息子行盆各一件。簠器目前仅存器盖,盖内有铭文6行共31个字:“惟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仲娴(羋)璜鈥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息子行盆中也有铭文:“鄣子行自作食盆”。
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屈子赤角”即是见于楚“息公子朱”,屈为氏称,“子朱”是字,“赤角”为名。屈氏家族史楚国的大家族,尤其在春秋时期可查的十九位屈氏家族成员在楚国政权中均居于重要地位,可见春秋时期的屈氏在楚国地位极其显赫;而到了战国时期,有历史记载的屈氏成员就有六位,而且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载并不多,说明此时的屈家已经开始衰落。
器物的来源
铭文中屈子能够有为次女芈璜铸造簠的权利,说明他应该袭有爵位,可能是子爵,因此铸造的年代应该是在春秋时期。但在同时出土的器物中还有一件“息子行盆”,据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墓主人可能为息国贵族,但出土地为曾国故地,而息国故地在今河南息县地区,息国的贵族不可能远葬至曾国故地。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息被楚灭国后,获得了一部分息国器物,在获得这些器物后,楚王又将这些财物赏赐给了属下,而屈氏成员极有可能就得到了其中的息子行盆,之后在屈子赤角的二女儿出嫁的时候,息子行盆就作为陪嫁到了随国,能够与楚国贵族通婚,并且迎娶楚女,说明墓主人在随国至少也是贵族成员。
当然,不排除曾国故地出土息国器物是曾、息关系友好产物的可能。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出土于今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太平店的“曾孟芈谏盆”,也是随、楚联姻的有效证据。曾孟芈谏按以往铭文常例,应该属于女子之名,而芈姓又是楚国大姓,因此该女子极有可能是楚国地位较高的贵族阶层,嫁给了随国一贵族。“曾孟芈谏盆”反映了楚随(曾)贵族间的通婚情况,也是楚随关系和睦的具体表现。通过出土器物可以发现,楚国在发展过程中对随国的极为重视,虽然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发现与楚国联姻的资料记载,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楚随联姻的相关线索也越来越多,也从侧面反映出楚国对随国的重视程度。
楚国对随国采取的附庸政策
虽然没有迁其宗室,但通过不断的战争征伐,使其不断被削弱,领土面积越来越小,春秋中期以后大约也只是剩下随都城及其郊区的一隅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随国”。被削弱的随国再也无力与楚国抗衡,且地处楚国实力范围中,只能依附于楚国而存在,而楚国又通过不断的上层联姻,进一步紧密了与随国的关系。楚国虽然没有灭掉随国,但随国的先进文化、技术被楚国充分吸收,随国文化也完全融入到楚文化之中。
所以随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先进的文化远超当时的楚国,且对汉阳诸姬有很强的号召力,战略地位亦十分重要。这些因素导致了楚国只能采取武力与怀柔的手段缓慢控制随国。楚武王曾三次征伐随国,最后以随人与楚结盟告终。其后随、楚虽有反复,但从总体来看,随国已经曾为楚国重要的附属国,并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章小结
通过对传世文献以及新发掘的考古材料的解读可以总结出楚人所实行附庸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迁离小国出故土,进入楚境,依附庸国的可靠程度选择地域安置;第二,附庸国必须派遣人质进入楚都,所派遣人质必须为该国身份贵重之人;第三,楚国在附庸国内部培养亲楚势力,控制附庸国内政。但楚国对周边小国实行的附庸制度并非楚国首创,但西周立国之初,周天子曾分封“三监”管理殷商遗民,楚国在实行之初也照办西周做法从而导致被征服小国的叛乱。
结语:
在吸取先前的教训后,楚国对已经征服而暂时不灭的小国采取移其民的办法,从而对原有的附庸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更符合楚国国情。其中曾国是楚国实行附庸政策最成功的国家,曾国的先进文化被楚国所吸收。在吴师入郢后,昭王出奔时,曾国也对楚国有很大的帮助。但楚国的附庸政策实行时间并不长,实施对象仅为特定目标,从而并未大规模实施,但这一政策对楚国对外开拓初期国家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