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豫剧的发展,国民时期的河南
2023/2/13 来源:不详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华民国时期,对于河南来说,是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仍,日军入侵,民不聊生。同时,这又是一个风雷激荡的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新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日军入侵后抗救国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年,开封成立“心声社”,出版《心声杂志》;年成立“青年学会”,出版《青年》半月刊,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民众教育、群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有了电影事业、图书馆事业,不少县城相继建立了阅报室、读书社、民众教育馆等等。话剧传入了河南,年开封成立“新剧团”,上演“文明戏”。
话剧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对于戏曲艺术发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它的繁荣和发展,河南梆子在这一时期,流布地域进一一步扩大,除了信阳和信阳以南数县没有成为河南梆子的领地外,河南全省的其他地区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连淮河岸上的息县、淮滨也在民国初年有了河南梆子班社。河南梆子已经成为河南第一大剧种。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艺术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河南梆子戏第一,现代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目新品类出现于河南梆子舞台。戏曲艺术具有反映现实、根据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编写上演剧目的传统。《鸣凤记》就是写的一些仁人志士同严嵩父子们的斗争故事,它的上演与严嵩下台同在嘉靖四十四()年。焦循《剧说》曾记载,王世贞及其门人写好此剧上演时,邀请县令同看,“令变色起谢,欲亟去”。王世贞告诉县令严嵩在朝已经破败的消息,县令才敢坐到散场。明末的忠臣和人民群众与魏忠贤的斗争的现实事件,也曾非常迅速地被戏曲搬上舞台,最有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其他如《广爱书》、《秦宫镜》、《清凉扇》、《请剑记》、《不丈夫》《鸣冤记》、《孤忠记》等均为这一题材(见祁彪佳《曲品》)。
清代以前尽管以现实政治生活为素材的剧目屡见不鲜,但是,毕竟数量不多,而且没有在剧本创作、舞台演出上形成独自的风格样式,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品类。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文明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整个艺术界空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