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进行时我们的大丰收已在眼前河南
2023/4/9 来源:不详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
5月29日,平舆县“三夏”机械化生产作业全面展开。今年“三夏”期间,该县预计将投入台农业机械参与麦收作业。李亚超摄
“我们的大丰收已在眼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通讯员袁永强
5月29日上午,碧空如洗,白云似絮。记者驱车来到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的小麦马上进入收割阶段。今年3月17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来这里调研,叮嘱粮田负责人做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获得大丰收。
车子穿行在林荫道间,有两点让记者印象极深:一是路虽不太宽,但极其平整,路两旁绿意不绝,间之鲜花,不负全国农村“四好”公路县的美名;二是各个路口都悬挂着宣传禁烧秸秆的标语,时不时有宣传车缓缓驶过。禁烧已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
车到谢营村头,下车四望,满眼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连天接地,随风传来阵阵麦香。过了小桥,来到示范田,宛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天海对记者说:“请转告韩部长,请他放心,今年我们的万亩小麦示范方获得大丰收已在眼前,最差的地块亩产也能达斤,正常斤有把握,最好的地块能达到斤。”
这种自信从何而来?王天海说:“这里种植的都是郑麦这个优良品种。根据往年经验,单穗颗粒达到48粒就可以确保斤。我们前一段到地头现场查看,长势一般的单穗都在50粒左右,还有些好的能达到60甚至70粒,亩产千斤肯定有把握!”记者随手掐了一棵麦穗,揉好一查,51粒,而且绝大多数都很饱满。
说起今年丰收的原因,王天海认为:一是天时,今年风调雨顺,不旱不涝,也没有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二是地利,这块示范方土地肥沃,营养成分高,非常适合小麦生长;最重要的是人和,为了确保丰收,农业部门时刻紧盯着严重危害小麦生长的赤霉病,4月份精选了两种高效、无毒、无残留的农药,利用无人机进行了两次喷洒作业,从根本上遏制了赤霉病的发生。
“那些小飞机可厉害了。一架飞机一个小时能喷一二十亩,而且还喷得匀,连地头都不放过,用手机就能操作,可让俺开了眼了。”种田大户田全军说,“我自己有十多亩地,又流转了亲朋好友30多亩,这么多地要是往年自己背着药筒子打,一星期也打不完,无人机一上午不到就弄完了。科学种田真厉害!”
“病虫害的防治没有增加农民一点负担,都是政府买单。”谢营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原说,“中央财政拿了万元,区财政配套了万元,没有让农民花一分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丰收在望,如何做到颗粒归仓?小麦销路如何?王天海说:“这个更不愁了。我们准备6月1日开镰,目前台收割机已经准备就绪,最多两天时间就能收割完毕。加上这一段没有连阴雨天气,抓紧晾晒入库,丰收丰产没有问题。我们都是订单农业,所有麦子都由南阳的大型食品加工集团想念食品负责收购,而且每斤比市场价还要高5分钱。”
“我这40多亩地净挣两万多没有问题,明年准备再多流转点地,多种点儿麦,力争产量再高点,为国家多作点贡献,咱自己也多挣点!”临别时,田全军笑呵呵地说。
5月29日,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青春合作社社员正抢收小麦,该县28万亩小麦喜获丰收。谢万柏摄
5月28日,在汝南县高速路口附近,从全国各地转场而来的收割机络绎不绝。孙凯摄
5月28日,在沈丘县周营镇欧营村,两台大型收割机轰隆隆地驶过麦田,该县小麦开镰收割。谢辛凌摄
■麦收纵贯线
驾着收割机驰骋数千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归欣曾鸣
5月29日,星期三,晴。
息县项店镇李楼村,鸿润家庭农场的1.2万亩有机弱筋小麦迎风起浪。村党群活动中心外,14辆超过3米高的收割机一字排开,整装待发。“上午选地块,下午就开割。”皮肤黝黑的农机手领队于德福告诉记者,息县是他们今年跨省作业的第一站。
今年50岁的老于来自遥远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跨越多公里到河南收割小麦,在他的生活里已经习以为常。“年我就开始干这个了。”他神情里带点自豪,“那时候不少地方还是拿着镰刀割麦呢。”
当了20多年农机手,于德福对他的收割机了如指掌,也视作伙伴。“早期的机器比较简陋,最大问题是太热。”他说,麦田里三十七八摄氏度,驾驶室里能到五十多摄氏度。驾驶室密封也不好,不防尘,一块儿地割完,除了牙,整张脸全是黑的。
“现在好多了,基本都有空调。”他打开车门,让记者坐进驾驶室体验。对于记者试驾的请求,老于笑着婉拒了,他说开这机器得有专用驾驶证,不然属于“无证驾驶”。
这样的“大家伙”一小时能收多少小麦?老于说型号不同,效率也不同。“咱们国产的‘雷神’(雷沃谷神)一小时大概能收20亩。”他介绍,“这台进口的约翰迪尔,一小时差不多收30亩。就是太贵,一台要80多万元。”
出门数千里,吃饭睡觉咋办?老于的同伴李克文快人快语:“怎么方便怎么来呗,咱是来干活的,又不是来享受的。”另一位农机手付建明笑嘻嘻地接了腔:“信阳菜还是挺好吃的,就是一干活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尝,可惜了。”
“现在你们河南农村变化是真大。”已经是第五次到息县的李克文感慨,路更好了,到哪都四通八达;环境美了,花草树木随处可见;人也和气,一路走来没啥烦心事。
离开息县准备去哪?于德福告诉记者,5天之内他们得把鸿润农场的小麦收割完,之后到周口淮阳作业,然后进安徽、下江苏、赴山东,到7月份赶回东北老家,差不多也要收自己的麦子了。“时间还是挺紧的,因为签的有协议,咱长期干这个,必须讲信用。”他说。
驾着收割机,驰骋数千里,遍闻稻麦香。老于笑着说:“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来!”
收麦种稻“接力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曾鸣归欣
左边是黄澄澄的小麦,即将收割;右边是绿莹莹的稻苗,长势正旺。这样“稻麦共生”的奇观,你见过吗?
5月28日,在固始县洪埠乡高皇村的农田里,这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让记者颇感新奇。
“咱这儿特别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气候决定了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作物稻麦轮作。”固始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道昌笑着向记者解释。
因雨量较多,产粮大县固始是我省最大的水稻主产区;其北部一些乡镇临淮河,盛产松软的弱筋麦。稻麦轮作是适应当地气候的一种种植模式,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年五六月份,降水开始增多,很多农户就要抢收小麦,转而种植一季水稻。”洪埠乡有名的种粮大户、飞翔农技合作社负责人徐华平说,“也有前一茬种了油菜的,现在水稻已经长很高了。”
在一块儿地里,浅浅的麦茬依稀可见,村民李正听正忙着放水:“趁着天气好得抢收抢种。俺家昨天刚割完麦就连夜整地,今天就准备插秧了!”
“这是收麦、种稻‘无缝对接’啊!”记者打趣道。
“差不多,差不多。”他乐呵呵地说。今年73岁的李正听从19岁开始种地,几乎跟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说到今昔对比,他感慨良多。“我刚种地那会儿,一个壮劳力一天只吃两顿饭,为啥?一亩稻子才打斤。”他说,“再看现在,一亩稻斤都不止。再加上小麦,真是成了‘吨粮田’了!”
放眼望去,收割和播种同时进行,金黄和碧绿交相辉映……“三夏”时节,豫南大地的田野里正孕育着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