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个县城,3000年来从未改名,只因
2024/6/3 来源:不详在中国多个县区中,有一个县多年来从未改过名,它就是被称作“中华第一县”的河南省信阳市的息县,它也被誉为中国“郡县制”的活化石。
息县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县”?除了因为它从未改过名字以外,还因为它是中国历史最早设置并存续至今的县城。中国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这是目前关于“县制”的最早记载。历史上的申县早已经不存在,而息县却延续至今,并且始终以“息”字为名,这是因为该县历史上出了一位绝色美人,她就是春秋时期息侯国国王的夫人——息夫人。
息夫人原姓妫,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公主。因为嫁给了息侯国国君,因此被称为息夫人。息夫人从小天生丽质,她与姐姐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息夫人到底有多美呢?传说她出生的时候,虽是深秋却满园桃花盛开,甚至天空出现了百鸟朝凤的奇景。总之,凡是你能想到的形容美女的词汇,用来描绘息夫人都不为过。公元前年,她嫁给了息侯国国君,人们称她为“息夫人”,因她出生时额头上有一朵“桃花”印记,并且面若桃花,因此,她也被称作“桃花夫人”。
当时,蔡国的国君蔡侯也垂涎息夫人的美色,怎奈被息侯抢了先,他只好娶了息夫人的姐姐,这成了蔡侯心中的一个结。
有一次,息夫人回陈国省亲,路过蔡国就顺便去看看姐姐。好色的蔡侯看到息夫人的绝色容颜,立刻两眼放光。他设宴招待息夫人,几杯酒下肚,就开始对息夫人肆无忌惮地动起手脚来,吓得息夫人不待宴席结束,就借口离开了。
回家后息夫人把蔡侯非礼自己的事情告诉了丈夫,息侯听完火冒三丈,发誓要为妻子报仇。但是,息国与蔡国的国力不相上下,不可能打败蔡国。息侯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计划。
蔡国与齐国交好,依靠齐国的庇护,蔡国不向楚国进贡。息侯派使臣向楚国进贡,并借机对楚文王说:“如果楚国攻打息国,息侯就会向蔡国求救,蔡侯会因为蔡、息两国的亲戚关系而出兵相助。然后,息国与楚国结盟,一起攻打蔡国,必定会活捉蔡侯,灭掉蔡国。
楚文王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于是,带兵向息国进攻。息侯佯装向蔡国求援,蔡侯果然亲自率军增援。然后,楚国与息国联合活捉了蔡侯。蔡侯这才明白,自己被息侯设计陷害了,他对息侯恨之入骨。
楚文王本想把蔡侯给烹了,但大臣劝他不要杀了蔡候,说那样会引起诸侯的不满。楚文王最后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放了蔡侯。临行前,楚文王设宴为蔡侯饯行。酒酣耳热之际,蔡侯对楚文王说:“天下所有的美女都比不上息夫人。”楚文王一听来了精神,连忙问:“息夫人到底有多美?”蔡侯极尽夸张地描绘了息夫人的美,然后说:“以大王您的威名和实力,想要一个女人还不是极容易的事。”楚文王听完心中蠢蠢欲动。
楚文王以巡视各地为由来到息国,已经对楚国称臣进贡的息国,大摆筵席招待楚文王。席间楚文王说:“上次出兵是为了给息夫人报仇,应该让息夫人出来见见面,敬杯酒。”息侯知道楚文王不怀好意,心中虽不情愿但又惧怕楚国兵力,只好让息夫人出来。
楚文王看到倾国倾城的息夫人以后,日日夜不能寐。不久,他就派兵把息夫人抢走了。面对如此屈辱,息夫人本想一死了之,但为了保住丈夫的性命和息国的安全,只好忍气吞声地委身于楚文王。
楚文王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息夫人的人,却始终得不到她的心。因为息夫人一直深爱着息侯,三年里,不管楚文王如何宠爱她,她都不与楚王说一句话。正如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息夫人》里描述的那样: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楚文王看到息夫人一直郁郁寡欢,不管他给息夫人多少赏赐,都无法感动她。有一天,他问息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息夫人哀怨地说:“一女不事二夫,我嫁了两个丈夫,本该一死了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楚文王听完,觉得让息夫人如此痛苦的那个罪魁祸首就是蔡侯,于是派兵灭了蔡国,杀了蔡侯。
息夫人虽然被楚王宠爱,但她心里仍然惦记着曾经的丈夫息侯。她打听到息侯被打发到楚国都城守门,有一天,她趁楚文王出城打猎的时机,偷偷地来到城门与息侯相见。三年过去了,息侯已不是一国之君,他满脸沧桑,衣衫褴褛,息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狼狈不堪的模样,悲伤不已。两人含泪相拥,互诉离别相思之苦。
息夫人不愿再苟且偷生,她对息侯说:“今天能有幸再见夫君一面,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来生再续前缘吧。”说完,就一头撞死在了城墙上。息侯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也撞墙而死。楚文王归来得知此事,也被二人的真情感动,于是,将他们安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
息夫人的美貌让三个国家陷入了战乱,其中两个因她而亡国,后世也有人称她为“红颜祸水”,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也只是身不由己罢了。她的故事成为后世很多诗人钟情的话题,唐代诗人宋之问曾写过《息夫人》: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息夫人的故事令人唏嘘感慨,在息县没有人不知道息夫人和她传奇的一生,如今在河南信阳息县建有桃花庙,她也成为息县的历史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