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从西周到战国六

2023/2/11 来源:不详

西周初年,周朝东方的主要敌人是居住在山东、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的东夷部落。管蔡之乱发生时,东夷的奄、薄姑也趁机而动,周公经历了三年的艰苦东征,才重新稳定局势。东征胜利后,周公特意把齐、鲁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分封在奄和薄姑的旧地,以防止东夷再次发生叛乱。后来东夷的确又发生了叛乱,青铜器小臣速簋的铭文记载了“伯懋父以殷八师伐东夷”的历史事件,伯懋父应该是卫国的第二代国君康伯髦,他所率领的成周八师(殷八师)最主要的战略目的就是征讨东夷。

成王和康王在位时期,周人向南方地区拓展了疆域,在淮河流域的势力范围到达了汝水和颍水的中游,在江汉流域则南拓至随枣走廊的南部。周朝在南方的最大敌人是楚。楚人曾经出兵襄助周武王伐商,但是周人一向视荆楚为蛮夷,给楚人首领熊绎的封爵也是最低等的子爵,封地不过五十里。

楚人臣服于周王朝的事件应该不长,因为从周朝初年起,就对楚国进行过征伐。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周天子在淮河和汉水沿岸分封了一系列姬姓诸侯国,统称为“汉阳诸姬”,比如封在今河南息县的息国,封在今湖北随州的随国,封在今湖北安陆的郧国,封在今湖北孝感一带的曾国。另外在南阳地区还有两个姜姓诸侯国申国和吕国。

周康王之后的天子是周昭王,周昭王曾经三次派兵南下征讨荆楚。《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十六年,天子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这一次南下用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昭王对多人论功行赏,中方鼎、过伯簋、鼒簋、鸿叔簋、驭簋、作册矢令簋、启尊、史墙盘等器的铭文对此亦有记载。

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昭王末年,天子亲帅大军南下伐楚。此次南行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周昭王从成周出发,先到达了颍水上游的繁地,然后从方城穿过南阳盆地到达邓国,随后继续南下,巡视了唐国、曾国、厉国、鄂国等国,并在唐国“大省诸侯”。

然而对楚国的用兵,天子军却遭遇惨败,损兵折将,周昭王本人也在回师途中坠入汉水,不幸薨逝。《帝王世纪》和《文献通考》等书都认为周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但是很多学者则认为周昭王在位不过十九年,也有认为在位二十四年的。

周昭王之后的天子是周穆王姬满。传说周穆王非常喜欢四处游历,《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上昆仑山,与西王母同游瑶池,并赠送西王母白圭玄璧的故事。就在周穆王游历昆仑山的时候,江淮地区的徐偃王造反,多亏了为周穆王驾车的造父车技出神入化,载着天子一日千里地返回成周,及时调配军队前去平叛,才保住了东南方边境的平安。造父就是后来赵氏的先祖。

徐偃王并非专指某位徐国国君,而是对东夷中“徐夷”首领的通称。西周至春秋时期,徐夷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淮河总下游流域,今皖东南、鲁南、苏北地区。

关于徐偃王,有很多传说。相传,徐国国君有一个妃子,怀孕十二个月之后生下了一个肉卵,妃子认为这个东西不吉祥,就把他丢弃到泗水之滨。国君的夫人独孤母养了一只名叫鹄苍的猎犬,鹄苍在河边捡到这个肉团,叼回去交给独孤母。独孤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便把肉团放在火上烘烤,烤了七天七夜之后,肉团爆裂,里面露出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孩。独孤母无子,于是收养这个男孩作为自己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徐国国君,他自封为徐偃王。

徐偃王继承国君之位后,努力发展徐国的实力,周围有三四十个部落方国都愿意接受徐偃王的领导。

西周早期,徐夷频繁活动于鲁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对周王朝的统治和鲁国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西周中期,徐偃王驹向西北方向进军,渡过古黄河,向周穆王宣战。周穆王派毛伯班等人率领军队进行反击,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叛乱。战败的徐夷族人向南方迁徙,整合了汉水以东的江、黄、郧等姬姓诸侯国,称为江汉地区的盟主。西周中晚期,由于楚国的崛起,汉东地区的徐夷迁徙到淮南江北地区,之后收服舒、蓼、六、桐等小国,又称为这片地区的盟主。春秋中期,楚庄王攻灭群舒,徐夷无法继续存留在这片地区,于是返回淮北地区。春秋末期,徐国被吴国吞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