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的角度,申论管仲主政时期,齐国霸
2023/3/7 来源:不详北京荨麻疹医院简介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逐渐有了领导中原诸侯的实力,而正是凭借富强的国力,齐桓公才能发动一系列会盟和征伐,史称桓公九合诸侯(实际上不止九次,九在这里仍然是常见的约数)。
其实在周廷东迁衰落以后,若不是管仲齐桓公合力共创霸业的话,恐怕中原地区迟早会落入戎狄荆楚之手。
齐国发动的会盟征伐情况,共分九个方面,分别是:齐国团结中原诸侯的会盟;齐国伐山戎之战;齐桓公帅齐、宋、曹三国军队伐狄之战;齐楚之间的会盟外交战;齐国兴兵伐楚及双方召陵会盟;齐国为安定周廷举行的会盟;齐国平晋国之乱;齐国会八国诸侯救王室戎难;齐国再次兴兵伐楚并举行会盟;下面我将对这九个方面,着其要点进行简述申论。
一、齐国团结中原诸侯的会盟
这些会盟主要有齐桓公,为争取宋国支持,而举行的北杏之会(此为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开始)、为迫使宋国服从(北杏之会后,宋国背盟)及争取郑卫两国的支持,而举行的鄄之会(此次盟会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齐桓公,为了争取郑国和鲁国支持而举行的幽之会,以及迫使郑国坚守幽之会盟约(郑国暗通楚国)而进行的第二次幽之会。
二、齐国伐山戎之战
齐桓公二十三年时,东胡分支的山戎侵入燕国,燕向齐求援,齐国出兵后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至辽宁省朝阳县一代)而还,著名的诸侯相送不出境,齐桓公割燕君所到之处给燕国,就是发生在此战后,并且当时齐国还帮助燕国重修召公时代的国力。
三、齐桓公帅齐、宋、曹三国军队伐狄之战
齐桓公二十五年时,狄人击溃邢国军队并灭亡卫国,齐桓公得知后,率领齐、宋、曹三国军队讨伐狄人军队,在后故(今已失考)地区打败狄人,战后分别修筑夷仪城(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和楚丘城(今河南省滑县东)以存邢复卫,并派齐国军队助二国守土安民。
四、齐楚之间的会盟外交战
上文提到,齐国通过军事手段接连破戎退狄,与此同时也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此下来齐国自然转移战略方向,开始进行削弱楚国的战略行动了。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齐国为了与楚国争取郑国,联合鲁、宋、郑、曹、邾诸侯于柽地(今山东聊城县西)会盟,欲借此来争取郑国,避免郑国倒向楚国。
此后齐国为了与楚国争取江国(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和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遂与宋国、两国和黄国君主于贯地(今山东省曹县南)会盟。
当时齐国为了孤立楚国,举行了一系列盟会,不过这些盟会并不能削弱荆楚(当时楚国国君为楚成王)北侵中原的野心。
而当时齐桓公,也意识到了齐楚之间必有一战,遂在贯之会一年后,在准备兴兵伐楚时,特意与宋国、江国和黄国,在阳谷地区(今山东省阳谷县)举行了会盟,齐国欲借此次盟会,让江国和黄国安心跟随齐国。
五、齐国兴兵伐楚及双方召陵会盟
其实管仲和齐桓公,之所以处心积虑地花费二十余年时间,采取一切政治外交经济与军事手段,增强齐国国力和在中原诸侯间的号召力,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击退荆楚北侵和捍卫中原。
而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后,遂于齐桓公三十年时,齐国决定兴兵伐楚。然而由于当时齐楚两国保持动态平衡,谁也奈何不了谁。
当时楚国惧怕以齐国为首诸侯联军的强大实力的,遂不敢轻启战端;而齐桓公认为楚国幅员辽阔,战端一开恐会导致劳师远征的情况发生,也极力避免大规模战事发生。
而也正是由于齐楚两国,均有投鼠忌器的心理,故齐楚两国举行了召陵会盟(齐楚两国在此次盟会中的谈判情况,详见《左传》中楚使屈完与管仲、齐桓公的对答部分)。齐楚两国虽举行了会盟,不过当时齐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毕竟楚国在与齐国进行会盟后,终齐桓公一生,根本不敢再进行大规模北犯军事行动,而中原地区也由此基本重归安定局面。
六、齐国为安定周廷举行的会盟
为了安定周廷,齐桓公举行四次盟会,首先是齐桓公为保住姬郑的周太子之位,遂在首止地区(今河南省睢县首乡)举行盟会,欲合郑、宋、鲁、陈、卫、郑、许、曹与齐八国之力,让周惠王停止废立之举。
而周惠王得知桓公之举后,大为震怒,便指使郑文公背弃盟约而联络楚国,自己则派人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
不料齐桓公先发制人,帅齐、宋、鲁、陈、卫、曹六国军队击败郑军并围困郑国新城,若不是联军得知楚国出兵伐许的话,恐怕新城终将沦陷。
其次是宁母盟会,齐桓公为了报复郑国叛盟,命齐国军队单独出兵伐郑,而郑国迫于形势顺服齐国,而齐国也借此与宋、鲁、陈、郑四国君主在宁母地区(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十二里处)举行会盟。
再者是洮之会,举行此次盟会的目的就是正式确定姬郑的周王之位。在周惠王去世次年年初,齐桓公携宋、鲁、卫、许、陈、曹、郑诸国君主,于洮地(今山东省濮县西南)参拜姬郑(史称周襄王)。
最后一个就是至关重要的葵丘盟会了。齐桓公拥立姬郑登基以后,遂会周太宰孔,以及邀宋、鲁、郑、卫、许、曹等诸侯在葵丘地区(今山东省东明县)举行盟会。
此次盟会,正式确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不过在此次盟会中,由于齐桓公露出了骄矜之色,周太宰孔见后意识到了齐国将乱。
七、齐国平晋国之乱
就在葵丘会盟当年,晋国献公去世,而晋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数丧其君,对此齐桓公令隰朋出使秦国会晤秦穆公,共同迎立姬夷吾即位。
八、齐国会八国诸侯,救王室戎难
周襄王登基次年,山戎与北狄发兵南侵,而北狄也灭亡了温国,而齐桓公也兴兵伐戎。
周襄王三年,齐桓公(以管仲为帅)与秦穆公与晋惠公共同出兵,剿灭王子代与伊洛之戎的谋逆叛乱。
此后又在襄王五年时(齐桓公三十九年),齐桓公会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与咸地(今河南省濮阳县咸城)会盟,共同商议如何王室戎难问题,并化解受到淮夷(夷族建立的国家,控制范围在淮河下游)威胁的杞国(今河南省杞县)。
九、齐国再次兴兵伐楚并举行会盟;
楚国与齐国在召陵举行盟会及伐许无功后,楚成王无奈放弃从郑国方向扩张的企图,改从淮泗方向进攻诸夷小国。
楚国试图吞并这里,不仅因为淮泗流域土地极为肥沃,而且只要楚国控制这里,就可以迂回夹击袭扰中原,而齐国也深知淮泗地区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所以齐楚双方争夺重点转向了淮泗地区。
而在这种形势下,齐国为了遏制楚国在淮泗方向的扩张企图,乃召集宋、鲁、陈、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牡丘地区(今山东省荏城县东)进行盟会,以此来救援被楚国攻伐的徐国(亲善齐国)。
在牡丘八国盟会次年,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九国君主在淮地(今河南省柘城县附近)进行盟会,并为了继续遏制楚国在淮泗地区的扩张势头,以抵御淮夷袭扰的名义,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地区修筑鄫城。
不料此后不久,管仲和齐桓公双双殒命离世,且桓公后嗣无才无德之辈甚多,竟然出现自相残杀之事,此后齐国的霸业也日渐凋零,可谓是功亏一篑啊!
其实综合分析齐桓公三十七年霸业的话,可以看出来始终以正义领导中原诸侯的、起到扭转中原衰颓趋势的、遏制戎狄荆楚大规模袭扰的以及避免周室灭亡的,确为管仲桓公二人合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