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西丨宋代遂川书院缘何声名鹊起

2022/6/8 来源:不详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书院的兴起与衰落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息息相关的。遂川书院最早见之于文献记载的是北宋。书院在北宋兴盛,有哪些原因呢?

01

重文兴学成为朝廷谋求长治久安的国策

宋朝初年,并没有及时兴办教育,待时局渐渐平和,城乡开始注重教育,为了满足入学需求,书院应运而生,“儒者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之地以讲学,大率多至百数十人”。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描绘了当时庐陵区域内的办学情况,“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宏耀”。可见,那时的书院有一定规模了。

遂川先民有尚学之风,热衷于创建书院。遂川的新兴书院创建于宋咸平年间(-),是省内最早办学,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在全国办学热潮的影响下,遂川的办学的风气愈盛。庆历四年(),宋仁宗“诏天下州县立学,行科举新法”,郡学、县学之设遍于天下。景祐元年(),县令何嗣昌即着手将县城从水南迁往水北,将县衙设在水北桐木墈下,认为这里倚山傍河,气象高敞,更胜于水南。这年的八月动工开建,历时两年多,于景祐三年十月竣工。新县城除了街道,县衙、还有官厩、吏胥馆舍,还建有学舍等。浙江提刑田邦镇写过一篇《重建孔子庙碑记》,概述了龙泉(今遂川)县学的兴废。他说,“故学校之设,独隆于昭代。惟皇庆历四年,诏州县立学建夫子庙。厥后教养之制,有加无已。迨熙宁间,颁《舍法》于天下,作新人才。而邑始度地创学,在城南门外东偏。由是俊秀各执一经,赖学以成就者,彬彬焉。”

▲遂川燕山书院墙版画

靖康之乱,给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书院的一场大劫,龙泉县学在靖康之际被荡为灰烬。绍兴八年(),抚州人李准为龙泉令,他一上任,就慨然提出兴复县学。他筹措资金,购买材料,请来工匠,开始复建,“将旧庙基址,结屋数椽,未及成,以病而去”。李准倅龙泉事仅一年,因为身体有病离任,县学复兴之事半途而废。宋绍兴十六年(),泉州人苏钦为龙泉县令,他提出县学重建之事,他联络本县绅士王大猷、刘梦兆等,“蚤夜惫竭心力,鸠工市材”。重建县学,“费出在公,而不扰于民。若文庙门庑、讲堂、斋馔,以及生舍厨库,咸鼎新之。轮奂宏敞,丹碧辉映。此皆出于苏侯之心思布置。自有庙学以来,于斯为盛”。《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载:“龙泉县学,在南门外东偏,临大江。宋绍兴八年,县令李准始建,摄县事苏钦继之,田邦镇记。后县令胡敦诗加修。淳熙三年圮于水,县令景时,郭应祥重修。开庆元年,摄县事陈升重建,景炎中毁于兵”。

宋、明、清的一些文人记录了县学的变迁,如宋进士胡敦实的《重修文庙记》、宋侍郎孙逢吉的《重修文庙记》、明邑丞张时敏的《重建夫子庙学碑记》、明进士谭原性的《重修儒学记》、清卢?龙的《重修县学志》、清项弼先的《重修县学碑记》等十数篇记、序等。

▲龙泉县(今遂川)

02

稳定的农林经济促进书院的发展

遂川是传统农业县,粮食生产是主要产业。宋代以来,遂川的农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富殷之家,普通百姓虽然支撑不起富庶的生活,但凭着勤俭持家,也足以温饱。正如明代王士性所说:“江右俗力本务穑,其性习勤俭而安简单”。宋代在万安设漕运所成为赣江中上游的漕运枢纽。据《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分之一。盖天下漕米多取于东南,而东南之米多取于江西也”。遂川即在吉泰盆地西南,也在漕贡之列。漕米以及其他物资的运出,离不开航运。宋代龙泉即造漕船,明成化年间设龙泉漕运所,专司漕粮运输,同时,漕运所还负责粮税的征集,民间有“扯白旗粜白米,扯红旗粜红米”的俗话。遂川的油脂资源也很丰富,有木梓油、桐油、山苍子油等,还有苎麻、茶叶、竹纸等林副产品,可谓土特物产丰富。《龙泉竹枝词》描述了古代龙泉的农林生产情况:“吉州西上是龙泉,万点青山万点烟。最喜年丰人乐业,白云坳里总开田”“今年木梓贱如土,六月六日天无风”“千方竹茧来深谷,万石桐膏出远山”。

遂川古代最负盛名的还是林木。龙泉场升场为县的第一位县令是李孟俊,在他知龙泉场事时,朝廷就任命他兼采斫使,这是兼管贡木采斫的县令。李孟俊在左右溪汇流的南岸设检木场,这是遂川最早的木材运销机构。《龙泉县志》记载,“南唐加李孟俊为採斫使,此盖斫伐枋木之所也。置县之后,採斫之名虽废,而贡枋木尚仍其旧,岁输本州造船,以税务监官领之。宋·治平中……郡之造船场又徙龙兴,本县不以枋木上供”。枋木场旧址,“在今水南七廂,久为民居,场前有渡,谓之枋木渡。”

▲顺治《龙泉县志》

遂川江经过万安罗塘湾入赣江,水运航距短,木材资源又十分丰富,为造船业和水路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遂川县交通志》(年版)记载,遂川在宋代就有造船业,先是造渡船和浮桥船。宋治平年间(—),郡造船场迁龙泉,就地取材,利用龙泉的木材资源优势造船。江南造船多以楠木为材料,楠木性坚而善居水。遂川正盛产楠木。清徐松的《宋会要辑稿》记载:“(天圣)四年七月,江南西路转运司言,吉州永新、龙泉两县,所买造船枋木,每贯五克……”“省司勘会:今来吉州永新、龙泉两县买枋木请依转运司所奏。”宋至道末年()诸州造运船艘,吉州郡的造船任务是艘,木材需求量由此可见。木材的供给量促进了制造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以农林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中,土地、山场集中于官僚、士绅以及世家大族,一些外出经商的人发了财,有了积蓄,也会回到家乡置家产,买族田,捐资助学,为遂川的教育振兴,为遂川书院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的新兴书院、孙氏书院、泸溪书院、槐阴书院、三桂堂等,都办得风生水起,盛名远扬。还有一些名儒立塾馆,聚徒授业,吸引了四方学子远道而来,拜师求学。

▲遂川燕山书院

03

科举制度改革提升了办学的热情

由于赵匡胤采取“右文政策”,天下读书之风渐浓,同时,朝廷采取配套措施,加快人才培养,一方面鼓励各州郡县开办教育机构,一方面改革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创造更多平步登天,鳌头报起的机会。冯琦的《宋史纪事本末》说,“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行科举新法”。胡敦实,靖安人,进士,因其弟胡敦诗为龙泉县令,随迁寓居,他的《重修文庙记》记载了宋庆历年间办学情况,“学校,兴化之地,王政之本也。故凡君国子民,必先以兴起教化为首务。而虞夏商周以来,入学造士之法,至详且备。迨汉唐继起,取士不一其法。而庙祀独尊崇孔子,礼仪通乎天下,而学校之制益详。龙泉,吉州上流岩邑,庙学肇建于本朝庆历间”。宋太宗登基后,决定改革科举制度,加强选人措施,他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遂川考取进士也随之增多,据《遂川县教育志》记载,遂川北宋考取进士30人,南宋18人,总计48人。

朝廷对人才的需求,使得读书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州、县的官学满足不了求学者的需求,因此,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也呈多样性,许多学子在书院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书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

来源丨文:《江西地方志》年第5期;图:网络资源

编辑丨孟祥睿

出品丨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投稿丨jxsdfzb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