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李宪唐朝第一聪明人
2022/6/8 来源:不详脚上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01/5738105.html
/5/31
周二作者
杜富
开元二十九年(年)冬,大唐的长安城显得格外寒冷,城外无数植物齐齐垂下头来,它们的枝叶之间已结满一层又一层的明亮冰晶。唐明皇李隆基伤情地站在城头眺望。很快,白茫茫一片的长安城开始下起雨来,眼看这雨越下越大,势必会使得城外原本就难行的道路变得更加崎岖泥滑。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庆王李潭一身素缟,神情肃穆,同着长长的出殡队伍在这场大雨里狼狈前行,哪怕并且这一行就是十多里,也不见他丝毫不耐。因为此刻的他不仅仅是唐明皇李隆基的长子,更是象征着唐明皇本人,在为死者庄严送行。只见茫茫大雨之中,忽有一座南北长约千米,宽约八十米,封土直径达三十米,高约十五米的恢弘陵墓隐隐地显露出来,恍如一头盘踞在此的庞大巨兽正在无声嘶吼。这是唐代帝陵中最大的一座陪葬墓,它的名字叫“唐惠陵”,但大家都很奇怪的叫它“让冢”。被埋葬在这里的主人叫李宪,跟这被称为“让冢”的奇怪陵墓名一样,他也拥有着一个很奇怪又很知名的谥号,他被叫做“让皇帝”。01
让皇帝李宪,本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明皇李隆基的长兄。李成器才六岁的时候,就被李旦立为皇太子,定为大唐未来的接班人。并且,李成器这小孩确实成器。从小就聪明,既精通音乐,又才气逼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稳稳地坐上大唐皇帝的位置。但意外说来就来,很快就遇上武则天亲自临朝称制,并且一度上瘾,自己要当女皇帝。李成器的皇帝老爸李旦也就直接被武则天降为皇嗣,李成器也就跟着降级为皇孙。并且和包括李隆基在内的兄弟五人都得离开朝廷,一并滚去各自的封地做藩王。就在李成器在地方做藩王的太平日子里,朝堂上却是风波四起。先是神龙元年(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李显即唐中宗。这一波操作下来,对于李成器来讲,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先篡了爸爸的位,然后经过政变,皇帝的位置又让给了自己的伯父。至于李成器原本的皇帝老爸李旦呢,则在这场政变中因为有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又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同时还差点被现在的皇帝中宗李显立为皇太弟,但最终还是被李旦主动拒绝掉了。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能够做皇帝的机会又一次被动地离李成器而去。但对于李成器来讲呢,非但不失望,反而令他松了一口气。在亲身目睹了以上这么复杂又戏剧,并且还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权力大戏后,李成器深刻感受到就是权力斗争的虚无感,权力只是暂时的,而斗争却是永恒的。02
果不其然,政坛总是总乱说乱,机会还是说来就来。时间又过去五年,到了景龙四年(年)。这期间先有“韦后之乱”,即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专权乱政。她一是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二来令其兄韦温掌握实权,从而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韦集团很是凶悍。曾一再侮辱、挑衅当时的皇太子李重俊。但李重俊也不是一个好惹的皇太子,就在景龙元年(年),忍无可忍的皇太子李重俊亲自率领一共三百余人的左右羽林军和千骑,当即冲入武三思的府邸,直接就杀死了武三思父子。随后又命令手下李千里率军闯入肃章门,在皇城内疯狂搜寻韦皇后、安乐公主与昭容上官婉儿等人。但最终结果仍是功败垂成,皇太子李重俊最后被杀,韦皇后安然无恙。甚至因为皇太子李重俊杀了武三思父子,使得韦皇后更加大权独揽。即便如此,韦皇后还是得不到满足,干脆下毒让碍眼的丈夫中宗皇帝直接驾崩。随后,韦皇后便立16岁的小朋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史称唐少帝,改元唐隆。韦后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很明显,韦后就是要效法武则天,篡夺、把控唐室江山。面对这一波又很复杂的操作,我们又简单概况下:即皇后欺负不是亲生的皇太子,太子想要干掉皇后却惨遭反杀。接着当妻子的皇后继续干掉当皇帝的丈夫,只为自己想要当皇帝。而其中这位落魄而不失英勇、但最终仍旧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皇太子堂哥的凄凉下场,则给予了李成器很深很深的印象。但这还没完,这样涉及到至高权力争斗的危险还在继续蔓延。接下来,作为少帝叔父又被拜为太尉的李旦,和作为少帝姑姑的太平公主则无可避免的成为韦后夺权篡位的下一个主要障碍。韦党也理所当然的决定要将二人置于死地,拿这二人开刀。而就在这局势逐渐微妙并且足够危险之际,李旦的一位儿子挺身而出了,这个人不是老大李成器,而是老三李隆基。03
与始终无甚操作的老大李成器不同,老三李隆基老早就在未雨绸缪。一方面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一方面则与姑姑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一到关键时刻,李隆基火速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直接引兵杀入内宫,韦皇后吓得一路逃入飞骑营,结果反被斩首。此外,属于韦后一党的宗楚客、安乐公主,包括著名的才女诗人上官婉儿等人也都是在这一役中相继被杀。李隆基更是亲自带着人在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但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一概杀掉,这就是著名的“唐隆政变”。政变之后,少帝李重茂迫于形势,只好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便于太极殿登基,再一次即位为睿宗皇帝。也就是说,这么稀里糊涂的绕了一圈又一圈,当初被亲妈武则天抢走皇帝位置的李旦,现在被亲儿李隆基又给推回了皇帝位置。与此同时,这时候完全没有掌控能力的睿宗李旦,还面临着一个极为纠结的问题。自己固然是当皇帝了,可到底又该选哪个儿子做接班人,当皇太子呢?要是按照以前的游戏规则,毫无疑问,当然是立嫡长子李成器。但自唐朝开国以来,就不带这样玩的了,江山是要自己打的,皇帝是要自己抢的。此时的老三李隆基明显实力更强、势力更大、威望更高。何况当初高祖李渊父子上演的玄武门惨案还并不遥远,要是立嫡长子李成器,很难说此次立了大功的老三李隆基不会效仿当初的太宗皇帝。并且通过这次政变也让李旦很明显的感到,老三李隆基非但有这样能力,也有这样心狠的魄力。像这般选择接班人放在哪儿都是最为极为棘手的难题,这一次却被轻松解决了。都还没等各方势力各种深度筹谋和算计,早就看穿一切的当事人李成器自己就站了出来,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呈交了一份“辞让书”,坚决辞让太子之位。并且这还不算,只要皇帝爸爸一天不答应,演技也不错的李成器就能天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给大家看,非要辞让储君位置不可。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不玩了。对此,骑虎难下的皇帝李旦本人算是松了口气,及时答应了。但李隆基还得走走形式,赶紧上表固让,这位置是大哥的,我咋能坐呢?李旦当然不许,并且做最后的总结陈词:“左卫大将军、宋王成器,是朕的长子,本当立为储君,但以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由此,我以其诚心让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诚不可夺。从天人之愿,立隆基为储君。”一直跟随李隆基的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都松了一口,当即表示纷纷表示支持,李旦终于立下李隆基为皇太子。而李成器呢?则是既给荣誉,又给待遇。一方面名誉上,封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一方面在物质上,实封二千户,赐五色绸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户,大住宅一区,良田三十顷。就好好做你的富家翁去吧。04
对于这样至高权力的争夺,本来最应该抢的李成器做到了不争不抢,安心做他的富家翁。可另一边的姑姑太平公主却坐不住了。想当初,“唐隆政变”明明是她和李隆基两人发动的,可凭啥政变之后,李隆基就能当皇太子,并且权柄越来越大,而她的权利却相应的一再受控。尤其等到了景云三年(年),睿宗李旦不顾妹妹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自此,姑侄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可就在太平公主又要发动政变,准备干掉李隆基时。早有准备的李隆基再一次先发制人,再一次亲率亲信十余人,一路击杀太平公主及党羽,像什么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什么宰相岑羲、萧至忠等等通通都被杀掉。太平公主见一众党羽被诛杀,不得不仓皇逃入佛寺。哪怕太上皇李旦亲自出面为妹妹说情,请李隆基恕其死罪。大权在握的李隆基想也不想,果断拒绝。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这就是著名的“先天政变”。而就是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那个后来令无数诗人都在赞美和缅怀的“开元”。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出来上蹿下跳跟李隆基玩权力斗争的太平公主没了,而一直老老实实的不争不抢的李成器,则在不断升职加薪。先是先天元年,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晋封李成器为司空,没多久又晋位为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之职,再加实封一千户。再不久,又是加授开府仪同三司。等到了开元四年时,李成器避昭成皇后里的“成”字,也就是避李隆基亲妈的尊号,主动改名为宪。这一举动,让李隆基大受感动,直接封李宪为宁王,实封五千五百户,历任泽泾二州刺史。05
至于宁王李宪的原则,大概就两条,一是坚决不争权,二是好好生活。而且他深知,这两条原则也绝不是并列的。第一原则是保证第二原则的基本前提,只要不去争权,就能好好生活;反过来,只要践行好第二原则,也就很能反映第一原则遵守得不错。他有时候也会回想,像之前那些深度参与政治权力斗争的亲属、家人们几乎也都没什么好下场。奶奶武则天是被逼下台病逝的、伯父李显是被毒死的、伯母韦皇后是被斩首杀掉的、姑姑太平公主是被赐死自尽的、堂兄弟李重俊是政变失败被杀的、堂兄妹安乐公主也是因政变被一路追杀的……并且这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亲人,也不是被外人杀害的,反而都是亲人之间的彼此倾轧,互相杀害。深刻感受到其中荒诞性的李宪,就此极为聪明的选择了彻底放飞自我。喜欢花,就命人在花梢上系金铃,一旦有鸟雀来拉动铃铛,便立刻有人来驱赶鸟雀,保护花朵。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护花使者。喜欢花灯,就在府邸帐前罗列些用木雕的矮婢,饰以彩绘,并且各执华灯,从天一黑就点灯,一直到次日天亮再熄灭。这就是所谓的“灯婢”。喜欢声色犬马,就大搞宴会。跟宾客聊天时,则先含嚼沈麝,再开口说话,这样一来,便能让香气溢于席上。喜欢搞文艺,非但自己擅长吹笛和画马,同时还爱请各种诗人文豪来搞沙龙。像李白、王维等当世一流大诗人都曾是他的座上宾。有次宁王李宪花钱夺走一位卖饼郎的娇妻,一年后他竟又把卖饼郎招来,询问那女子:“你还想他吗?”而等到卖饼郎和那女子见面时,女子霎时间不由泪流满面。一旁多情的诗人王维写诗记录了一幕,这就是著名的讽喻诗《息夫人》:“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类似这般有钱任性的事情,宁王李宪确实没少做过。但是什么争权造反的心,也确实没有过。这还不仅仅在于他自己本人,对于儿子的教育他也同样如此,绝不搞什么所谓的狼性教育,野心教育,只要好好的热爱艺术,享受生活就好啦。他的长子李琎,就跟爸爸一样。从小也雅好音乐,而且是擅长羯鼓这样相对冷僻的乐器。并且长得也很帅,据说是“姿质明莹,肌发光细”,还一度被称为“花奴”和“酿王”。李琎也同样深得李隆基喜爱,被册封为汝阳郡王。单提李琎本名似乎没那么出名,但一提到汝阳王却是大大的有名。杜甫《饮中八仙歌》里提到的第二位酒仙就是他:“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一个活脱脱的酒仙形象,和又一个全无野心的王爷形象,都跃然纸上。可以说,李宪父子这一派诗酒风流、有钱任性、全无野心的德行,一时间是深入人心。06
眼看宁王李宪父子如此聪明自觉地规避权力中心,每日就只是诗酒音乐,寻欢作乐,不去干议时政,更不与权臣交结。唐玄宗李隆基呢,可以说,表现得也不错,始终也没有辜负李宪父子。除了给待遇,给荣誉,涨工资以外,也是真把李宪当哥哥。每年到李宪的生日时,李隆基年年都是亲自去庆贺,在一起搞聚会。只要一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马上就赐给李宪。以至于,李宪写的感谢的奏表,到了年终整理付史馆留存时,年年都高达数百页,由此可想李隆基的赏赐之丰厚。在李隆基得到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时,也都要跟李宪分享,并且一再表态:“今分此药,愿我们兄弟同保长寿,永无极限。”只要有兄弟我吃的,就有哥哥你吃的。哪怕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年),李宪将死的前一年。李宪卧病在床,李隆基也是一再的派人送医药、送珍膳,并且是一个接一个,前后接连不断。而当僧人崇一去治疗李宪,李宪的病渐渐有所好转时,李隆基便直接特赐僧崇一绯袍鱼袋。等到了次年冬天,长安尤其寒冷,以至于凝霜封树。李宪看到后,感觉不吉利,认为:“树稼,达官怕。”一定会有大臣承受灾难死去,而这个人就是自己。之后,李宪果然在这个冬天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旧唐书》就记载了李隆基得到消息后,一度是“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并且次日就及时下诏,要追谥哥哥李宪为“让皇帝”。何为让?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汝阳王李琎还是一贯低调,连忙上表,一再强调我父亲死之前跟我说了,他不能当帝号。你看,李宪哪怕到死,都还在谦让。真可谓是聪明了一辈子。对此,李隆基的表现也很性情,态度也很坚决,就两个字:不许。等到册封那天,李隆基是令当时最得宠的高力士送自己的亲笔手书放在李宪的灵座之前,并且书称“隆基白”,是以小弟自居,而不以皇帝自称。等到出殡之际,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但这还没完,等到李宪死后,连同汝阳王李琎在内的李宪的十个儿子,无不历官封袭,个个荣华富贵。对此,清人何亮基在游惠陵时,不由发出感慨,高度表扬李宪的人生智慧: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其实李宪的聪明和智慧,还不仅仅在于面对至高的权力斗争时,他能够避免“宫中喋血千秋恨”,避免骨肉相残、保全子孙后代这件事。同时也在于他还能够主动规避责任。做一个喝酒爱玩,爱搞艺术的王爷没什么,反而符合人们心中那种风流王爷的人设,甚至觉得可爱、有趣。这其实是优点。但倘若是一个皇帝也这样,就难免就显得脓包。像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是不是都一再被人批评埋怨“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又或是“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等等又恨又怜的批语。不说远了,就连后期昏庸的李隆基,不也因为爱贪玩、好美色、搞腐败等等,最终没能履行好一个皇帝的责任,从而遭致类似“善其始,而不善其终”的无数谩骂吗?这时候我们再看“让皇帝”李宪,就不难发现这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生赢家。他既能及时规避危险、保全自身和子女,又能拥有皇帝尊号,还能享尽荣华富贵,同时还不必承担巨大责任。只不过这样至高的人生智慧,远不是那些易学的小聪明可相提并论。因为它往往知易行难,哪怕有李宪这样的完美事例在前,面对至高的权力,人们还是蜂拥而上、寸步不让,使至“宫中喋血千年恨”的故事始终在一幕幕轮番上演。参考资料:1、刘昫:《旧唐书》2、宋祈:《新唐书》3、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4、孟棨:《本事诗》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往期推荐
历史的旁光
卡廷森林大屠杀——栽赃甩锅五十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